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

[

  《金沙遗址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金沙遗址系列报告》认为:  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位于成都市西郊金牛区营门口乡黄忠村六组,地处金沙遗址的西北部,东南距离金沙遗址祭祀区约1000米,它是金沙遗址聚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点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遗存丰富,遗迹主要有灰坑、陶窑、墓葬等。灰坑往往集中分布于陶窑周边和建筑遗存附近,它可能与陶窑或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陶窑是目前金沙遗址中发现*为集中的地点,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由窑室、火膛、操作坑组成。墓葬是该地点发现数量*多的遗存,有船棺葬与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葬法有一次葬和二次葬;头向以西北东南向和东南西北向常见。随葬品一般置于死者两端,亦有少量置于两侧或生前佩戴和使用的部位。墓主人既有成人,亦有未成年人或儿童。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另有少量玉、石器、青铜器等。陶器有平底器、圈足器、尖底器、三足器、圜底器等。尖底器和圈足器是*多见的器形,其次为平底器,三足器和圜底器非常少见,尤其是圜底器,仅见陶钵。器形以束颈罐、高领罐、瓮、盆、缸、尖底杯、尖底盏、器盖、壶、簋形器、纺轮等为主,另有少量的尖底罐、钵、尊、盂、高柄豆等。玉、石器和青铜器无论数量和种类上均非常少见。玉、石器有工具、装饰品及半成品,器形有锛、斧、凿、磨石、耳块等,这些玉、石器多为半成品,几乎不见完整器,少数玉器边沿有切割痕迹,除了磨石和条石常见随葬墓葬外,其余少见墓葬。铜器有兵器、工具、装饰品、铜块等,兵器和工具是*多的器类,兵器形制单一,以铜镞*多见,另有少量剑;工具有刻刀、刀、凿等;装饰品仅见蝉形饰。  植物和动物考古分析认为水稻和粟可能是当时居民主要食物来源,家养的猪和水牛是其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野生动物也是其必要的食物补充,这些居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从事专门的制陶工业和相关生产。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商周时期的遗存的时代距今3400~2900年。该地点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人群在此活动,在距今3400~3330年,制陶作坊开始出现于该地点,随后制陶业得到缓慢发展;在距今3300~3200年,该地点局开始出现了墓葬。在距今:3200~3100年,陶窑和墓葬大量出现于该地点,距今3100~3000年,该地点的制陶工业急剧萎缩,墓葬数量较之前有了极大地增长,尤其是船棺葬较此前逐渐增多。距今3000~2900年左右,制陶工业已经消失,船棺葬聚族而葬,形制更加丰富,而且集中分布,形成专门的墓地。土坑墓数量剧减,随葬品缺乏,个别墓葬随葬有青铜器。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商周时期的遗存,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时代特征均属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十二桥文化,该地点的发掘与整理为研究金沙聚落群的内部结构和文化特质以及聚落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同时也延展了十二桥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宽度与厚度。

]

目录

**章 绪论**节 地理环境第二节 历史沿革第三节 考古历程一 金沙遗址考古概述1.**阶段:初始期2.第二阶段:兴盛期3.第三阶段:整理期二 发掘经过三 整理经过第二章 综述**节 地层综述一 VT2310~VT5310北壁二 VT3901~T3930、ⅧT3901~T3902西壁三 VT4501~T4508、ⅧT4501~T4510西壁第二节 遗物综述一 陶器1.尖底杯2.尖底盏3.尖底盂4.尖底罐5.高领罐6.束颈罐7.钵8.钵形器9.豆10.尊11.尊形器12.杯形器13.壶形器14.簋形器15.筒形器16.盒形器17.壶18.瓶19.盆20.瓮21.缸22.器盖23.盔形器24.陶臼25.坩埚26.纺轮27.支柱28.器座29.器纽30.器耳31.器底32.圈足器33.圈足34.袋足35.豆柄二 玉石器(一)玉器1.玉斧2.玉锛3.玉料半成品(二)石器1.石斧2.石斧半成品3.石锛4.石凿5.耳块6.磨石7.石芯……第三章 地层堆积第四章 建筑遗存第五章 灰坑第六章 陶窑第七章 墓葬第八章 结语附表附录后记

封面

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

书名: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

作者:本书编委会

页数:609

定价:¥450.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1051960

PDF电子书大小:9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