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悦读之旅 安娜·卡列尼娜

节选

[

  《新悦读之旅:安娜·卡列尼娜》:  伏伦斯基跟着列车员朝车厢里走去。他在门口站下来,给一位下车的太太让路。伏伦斯基凭着社交界人素有的眼力,只对这位太太的外貌瞥了一眼,就断定她是上流社会的人。他道了一声歉,就要朝车厢里走去,可是觉得还需要再看她一眼,不是因为她长得很美,不是因为她的整个身姿所显露出来的妩媚和优雅的风韵,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的表情中有一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儿。当他回头看的时候,她也转过头来。她那一双明亮的、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乌黑的灰眼睛亲切而留神地注视着他,像是在认他,接着又立刻转向走来的人群,像是要寻找什么人。在这短短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闪现在她的脸上,荡漾在她那明亮的眼睛和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中。仿佛在她身上有太多的青春活力,以至于由不得她自己,忽而从明亮的目光中,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她有意收敛起眼睛里的光彩,但那光彩却不听她的,又在微微一笑中迸射出来。  伏伦斯基走进车厢。他的母亲眯缝起眼睛打量着儿子,那薄薄的嘴唇微微笑着。她从座位上站起来,把一只又干又小的手伸给儿子,接着又托起儿子的头,在他的脸上吻了吻。  “您一路上好吗?”儿子说着,在她旁边坐下来,情不自禁地倾听着门外一个女子说话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刚才在门口遇到的那位太太在说话。  “再见,伊凡·彼得罗维奇。哦,您去看看,我哥哥来了没有,叫他到我这儿来。”那位太太在门口说过这话,又走进车厢里来。  “怎么样,您找到哥哥了吗?”伏伦斯基伯爵夫人问那位太太。  伏伦斯基恍然大悟,这就是卡列宁夫人。  “令兄就在这儿,”他说着,站了起来。“真对不起,我刚才没认出您来,而且咱们见面时间太短了,”伏伦斯基一面说,一面鞠躬,“所以您想必也不记得我了。”  “哦,不,”她说,“我可以说是很了解您了,因为我和令堂一路上谈的都是您的事呢,”她说着,终于让按捺不住的青春活力从微笑中流露出来。“可是我还没见到哥哥呢。”  “你去把他叫来,阿历克赛。”老伯爵夫人说。  伏伦斯基走到站台上,喊道:  “奥布朗斯基!这儿来!”  可是卡列宁夫人却没有等哥哥,一看到他,就迈着矫健而轻盈的步子走出车厢。等哥哥一走到她跟前,她立即用左臂搂住哥哥的脖子,迅速地把他拉过来,使劲儿吻了吻,那动作的利落和优美使伏伦斯基感到惊愕。伏伦斯基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笑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笑。等他想起母亲在等他,就又走进车厢里。  “她挺可爱,不是吗?”伯爵夫人说起卡列宁夫人。“她丈夫让她跟我坐在一起,我也很高兴。我跟她谈了一路。”  卡列宁夫人又走进车厢,来向伯爵夫人告别。  “这不是,伯爵夫人,您见到儿子了,我也见到哥哥了。”她快活地说。“我的事儿也全讲完了;再也没什么可讲的了。”  “才不是呢,”伯爵夫人说,“我跟您在一起,就是把天下走遍,也不会觉得寂寞。您也不必为您的儿子操心:总不能一辈子不离开呀。”  “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哩,”伯爵夫人向儿子解释说,“她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这一次把儿子留在家里,老是不放心。”  “是啊,我和伯爵夫人一直在谈哩,我谈我的儿子,她谈她的儿子。”卡列宁夫人说。她的脸上又浮起微笑,很亲切的笑,是对他的。  “大概这使您感到很厌烦了。”他毫不怠慢,立即接过她抛给他的风情之球,说道。  “非常感谢。我都不觉得,昨天一天就过去了。再见,老夫人。”  “再见,我的好朋友,”老夫人回答说,“让我吻吻您漂亮的脸蛋儿吧。我索性倚老卖老,直截了当地说一句:我简直爱上您了。”  ……

]

内容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1828年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51年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高潮,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1873至1877年托尔斯泰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情节线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安娜的情节线牵引出贵族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展示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列文的情节线既再现俄国农村的动荡变化,又昭示古风盎然的民族道德风貌。两条情节线相互呼应,再加上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的奥布朗斯基一陶丽的次要线索,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  小说主人公安娜年轻漂亮,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一次在莫斯科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脸的表情中的那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伏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伏伦斯基的疯狂追求使安娜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他们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安娜还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但在分娩时患了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安娜向丈夫请求宽恕,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安娜病愈后还是和伏伦斯基一起逃到国外。  安娜回到俄国后,又涉足于她所熟悉的社交界,但物是人非,人们已经不再欢迎她,相反地,用冷言冷语将她拒于千里之外。在不能将心爱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伏伦斯基常常外出而将她一人孤独地留在家里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安娜心灰意冷,在一次与伏伦斯基发生口角之后,安娜陷入绝地,选择了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此外,托尔斯泰的妇女观和家庭观是小说总体设计的思想基础之一。小说中贤妻良母式的吉娣和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陶丽是托尔斯泰理想的妇女。

]

作者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公认的*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51年,他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浩如烟海。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小说占据主要地位,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国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此外,托尔斯泰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剧本和自传体小说等。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力冈(1926-1997),原名王桂荣,山东广饶人,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安徽作家协会理事。长期在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从事俄语教学和俄苏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文学和传记作品达700多万字。译作:《上尉的女儿》(普希金著)、《暴风雪》(普希金著)、《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著)、《猎人笔记》(屠格涅夫著)、《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日瓦尔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合译)等。

]

封面

新悦读之旅 安娜·卡列尼娜

书名:新悦读之旅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托尔斯泰

页数:187

定价:¥10.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5991187

PDF电子书大小:6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