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节选

[

**部分
悠悠岁月读父母
记得童年做学生时有一门人人必做的功课,那就是写忆苦思甜的作文。每逢下笔必有“我家祖宗十三代贫下中农出身”。此话虽在当时是根正苗红的标志,但写它并不是为了标榜什么。我家确实是贫农出身,我爷爷、姥爷辈均为苦大仇深之人。
我父亲13岁开始种田,15岁就作为佃农包种了几十亩农田,靠做体力活赚取些钱、物、口粮,以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爷爷本值壮年,养家糊口是分内之事,但无奈青年时期曾在冬季去湖区做篾匠(专门制作竹制品的手工艺人)活儿,在又阴又冷又潮的环境里落下风湿病,因无钱医治病情愈来愈重以致瘫痪在床。后来躲日本鬼子,全村人都跑到山里去了,唯独我爷爷不能行动,被日本鬼子刺伤手臂。我奶奶被万恶的旧社会强制长成“三寸金莲”,她一小脚女人,手难提四两,脚难行五里。父亲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一个15岁的男孩怎么可以独自种得了几十亩地。生的艰难和困苦促使他瞒着我爷爷奶奶跑出了家乡,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斗地主、分田地、闹翻身,轰轰烈烈。父亲每次讲起这段经历都会兴致勃勃。对他来说,这应该是一生中*美好的回忆吧。
也许得益于少年时就会扶犁、掌耙、插秧莳禾,农活样样精通,父亲几乎干了一辈子农村工作。从村干部到乡干部,再到公社书记、区委书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用现代的话说是搞“三农”建设。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鞋子永远都沾着泥土,父亲的手掌永远都结着老茧。父亲每年都要到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因此凡父亲住过的农户就成了我家亲戚,正如现代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小时候我不谙世事,见农民来家里多了,总会有些嫌弃,他们喝过水的杯子我会洗了又洗,坐过的凳子我会擦了又擦。见我如此,父亲只是一笑,并不责备我什么,但仍然把农民往家里引,仍然热诚相待,赶上吃饭时间还留他们在家吃饭。当时对父亲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可现在看来,若所有的农业干部都能像父亲那样该多好。
父亲长期搞农村工作,对农业谚语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比如这首《数九歌》:“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六九五十四,枯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麻拐(田鸡)田中咯;九九八十一,穿蓑衣戴斗笠。”因他常说这段谚语,我们也跟着记了下来。
父亲“文革”期间因不愿与造反派合作而被打成“走资派”。可怜我那连“资本主义”是何物都不知道的父亲硬被当成“走资派”反复批斗。因父亲年轻时长期泡在阴湿的水田里干活,也像爷爷一样染上了风湿病,寒冬腊月风湿病犯了根本无法站立和行走,结果被造反派生拉硬拽,然后找个年轻人架着他站在台上接受批斗。即便如此,父亲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每次挨批后回到家里仍然对我和弟弟和颜悦色,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痛苦。
“文革”后,父亲恢复了正常工作,曾经被组织安排在地区医院做书记。父亲是农民出身,对医学一窍不通。为了胜任工作他勤学习勤请教,与医生打成一片;虽然医术不精,但却成了医生的贴心人。那时的地区医院呈现出一派红火景象——医风好、医术高明、医生权威。
再说我的母亲,身世比我父亲更苦一些。母亲三岁时死了娘,因此我家里完全没有关于姥姥的记忆。姥爷是当时出了名的老实人,除了傻干活没有别的一技之长。我母亲是跟着她的奶奶长大的,8岁时就去一家织布行学手艺,当童工,只读过半年私塾,许多字是参加革命后在夜校学的。她14岁时因不堪作坊财主的压榨愤然参加革命,先后做过妇女主任、公安干部、银行出纳、会计、储蓄所主任。相对于父亲,母亲性格更刚强一些,也许是从小缺乏母爱的结果吧。
有几件事可能母亲早已忘记,但却一直在我记忆深处伴随我成长。我的同龄人一般家里都会有三个以上的兄弟姐妹,五六个也常见。我父亲也很想多要几个小孩,但母亲说生活本来就不富裕(爸爸妈妈当时月薪加起来100元左右,要赡养爷爷、奶奶,接济农村的姑妈、舅舅等亲戚),孩子多了会让孩子吃苦的。所以坚持只要我和弟弟两个小孩。的确,我们小时候吃的、穿的都比邻居家孩子要好一些。
“文革”期间,我母亲担任银行出纳兼管库员。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就住在库房里(实际上是一间卧室里放了一个保险柜而已)。一天晚上,我们被砸门声惊醒。母亲开门,见是一个造反派头头,声称革命组织要活动经费,要母亲开柜给钱。母亲一听,二话不说把我和弟弟从床上拽起来,一手牵一个堵在门口,说要钱先杀了我们娘儿仨。大义凛然之气让造反派头头低头走了。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我当时已经有了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工作——毛泽东故居讲解员,根本没想参加高考。母亲说必须参加高考,她这一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她的一个同事说:“任会计,你女儿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干吗让她放弃工作和收人,你还倒贴钱让她去上学。”母亲回应说:“只要她能考上,我自己不吃不穿也要供她上学。”字字掷地有声。母亲以半文盲的文化程度能看到“唯有读书高”的远景,实属不易。
我的父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让我记忆深刻。父亲从来都是轻言细语地对待我和弟弟,我们有求,父亲必应。记得那时我嫌自己的名字太俗,想改名,父亲马上应允,说你想改什么名,想好后告诉我。结果是我自己一直未想出满意的名字所以未改。每次出去看电影,父亲都会牵着我和弟弟的手,怕我们被别人撞着。父亲从来没有打过骂过我们,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温馨的成长环境。母亲要求我们就比父亲严格多了,爱之切切,求之严严。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胆大包天的我高喊着当时流行的“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打一架”的童谣迎向汽车。此事传到母亲耳朵里,当晚就被狠狠地揍了一顿,边揍边说,看你还和汽车打不打架。这次挨揍记忆太深刻,给我狠狠地上了一次交通安全课。小时候手脚爱生冻疮,又痒又痛,有一天不愿去上学,说脚痛得无法走路。母亲一听立即严肃起来,说:“这可不行,天下没有比上学更重要的事,赶紧走。”我就是这么在母亲“没什么比上学更重要”的教诲下一步一步从大山冲里走了出来……
我父亲和母亲是在革命中相识相知相爱的,并相濡以沫地走过了几十年。他们从来不给我讲大道理,只是用真诚,用挚爱,用行动教育我,感染我。我庆幸有这样的父亲母亲,我永远都爱他们。
有幸遇见这样的公婆
**次见公公婆婆是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那时还是男朋友的先生约会时告日:明天去城里玩玩吧!然而乘校车进了城里,先生便直接领我到了他家。进门便见一帅气中年男子在忙乎家务。先生说:“这是我父亲。”措手不及中我匆忙说了一声“叔叔好”,算是行了见面礼。当时婆婆加班不在家,待我和先生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已见一年轻漂亮女士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先生说:“这是我妈。”婆婆的年轻让我大吃一惊。她27岁得我先生,那会儿看上去倒像是位大姐。公公婆婆都笑眯眯地看着我,就这样我走进了这个家。
我公公婆婆是赣籍人氏,先生的爷爷和姥爷在江西老家都属殷实人家,后在“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形势下迁徙到湖南长沙,俩人分别在不同的钱庄干活,都担任主要管理人员。我公公婆婆是门当户对,既有媒妁之言,又经自由恋爱而结合。解放前能在钱庄当管理人员的算是富裕人家,公公婆婆因此受了良好的教育;公公是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婆婆则是大学生。公公婆婆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公公的文笔大气,很适合写政论文;婆婆的文笔细腻,适合写抒隋散文。公公婆婆都是京剧迷,对好多剧本剧情都如数家珍。
虽然公公出身成分较高(即出生在富裕人家),但一生追随党,追随革命。公公入党很早,以他的出身,这在当时实属不易。他先后在银行、商业部门、工厂、农村干过,一般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由于文笔好,他撰写过无数篇发言稿和论述文章,还参加了湖南省《商业志》的主编工作。公公绝对是一名专家型人才。
婆婆风格细腻,并以细腻的风格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婆婆先是在机关做会计,后来搞运动有过一段随其他同事到农村劳动的经历。因为婆婆特别讲卫生,每天与泥巴打交道对她还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加上还要挑担子,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很有点像豫剧《朝阳沟》里银环的表现。每次听她说起这段历史情节好像还是苦不堪言,但口吻却充满喜悦,似乎痛苦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

]

相关资料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于丹心得》
读任趼女士的这些文字,内心伴随着豁达、明澄之感。这里没有造作、没有浮华,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被发现、被创造着的生活。在任女士的行文中,读者会看到时代的变迁、大众观念的变化、个人角色的转换,看到亮丽的青春、内敛的激情、从容和沉稳……有怀旧,但并不伤感,甚至勾起人对过去生活的温暖回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一些朴素的篇章中,处处可见昂扬向上的生活智慧。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

内容简介

[

你还在做着写作的梦吗?自去年怀着圆梦的想法握起这支钢笔,开启被岁月尘封已久的思绪,抒发自己时而汹涌时而悠悠时而翩翩时而静谧的情怀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
回望,心中竟有许多怀念与感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多彩,原来世态可以这样多姿,原来万物可以这样鲜活!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是的,不论我们为了什么出发,也不论我们走了多远,更不论我们是行走在大地还是行走在天空,我们终将到达,所达之处必是人间好时节!、
本书是一部感情真挚、乐观向上的文学随笔,行文流畅,文风朴实。作者从个人经历、教育、经济、政治、旅游和生活等层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字里行间,散发着人生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向上与热爱。

]

作者简介

[

任趼,女,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湖南一个小山村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受那个特有时代的影响,曾经向往成为一名作家,但由于成年后专业选择的原因,辍笔多年,偶尔拾笔,均受制于时间和精力,不了了之。
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湖南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北京金融单位工作,从此与各类财务数据打交道近三十年。
2007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因素令任趼重新提笔,试图借助文字的力量来抒发对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伟大时代的讴歌之心,颂扬之念、感激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趼已开始在一条崭新的道路上起步,并且将脚踏实地前行。

]

目录

序小引 **部分 悠悠岁月读父母 有幸遇见这样的公婆 恰同学少年 吾家有女 送女儿留学 给女儿的信 小叔省亲 第二部分 登蟠龙山长城 摘樱桃 访九门口 美丽的高原——塞罕坝 看红叶 烟花三月到杭州 彩云之南 在大地与天空间行走第三部分 看韩剧 生日 节日 生命在于干活 瞧,这帮书生 行在路上,收获感动 第四部分 谈“热” 耶鲁印象 费城经济之旅 生活感悟与工作启迪 共同纾难 磨合 感受经济周期 第五部分 粉丝(fans) 80后 新孟母三迁 手机短信 以责为报 让心欢跳起来 女人不是老虎 暧昧 地球生气了 第六部分 说“诗”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诗三首) 人间好时节 (诗四首) 放飞思绪 Happy 牛 Year 春雪的舞蹈后记

封面

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书名: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作者:任趼著

页数:236

定价:¥22.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8615141

PDF电子书大小:4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