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 第1期:2015 1

节选

[

  《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演进历程分析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红色政权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封锁;另一方面,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我国的经济基础以及人民生活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一时期,由于民国时期旧的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建成,我国粮食流通还处于无序状态。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粮食中间商在市场上的惜售行为加剧了粮价的波动,从而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这一时期,政府粮食管制的主要目标在于稳定粮价,保证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需求,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奠定基础,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有效地打击市场投机势力,政府组织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上积极收购粮食以掌握足够的粮源。1950年到1952年三年期间,国营企业收购和销售的粮食数量不断增长。据估算,三年期间由于政府积极组织收购,政府粮食收购数量占社会收购总量的比重从23%增加到73%,而粮食销售量也从20%增长到了51%。资料显示,1952年小麦(包括面粉)的销售呈直线上升趋势。前三个季度的销量分别是5.04亿斤、7.09亿斤和8.42亿斤。其中,九大城市前10个月的销量比1950年全年增加了37.42%[5]。  这一时期,政府还建立了一整套粮食管理组织体系,并大力加强国有粮食机构和企业的建设。政府分别于1950年3月和10月成立了中国粮食公司和粮食管理总局。为了对全国粮食的收购、分配和供应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政府于1952年成立了国家粮食部。同时政府从1951年开始,每年抽调公粮中的部分作为国家储备粮,1952年末政府粮食库存量较上一年增长了32.7%。  尽管自由购销的粮食流通体制只存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在当时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稳定了粮食市场。政府在调控上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发挥国家牌价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而较少采用行政命令直接调节。这一时期政府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积极组织收购掌握粮源、适时对市场进行吞吐调控等措施,基本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尽管政府收购的粮食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赶不上销售数量增加的幅度,粮食的供求矛盾依然远远没有解决。但是,这一时期粮食流通市场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粮食流通体系的运行保持了较高的效率,有力地稳定了粮食价格,确保了军供民需。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演进历程分析 —— 基于政府管制的目标、手段与绩效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分析 ; 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等 ?

]

目录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演进历程分析——基于政府管制的目标、手段与绩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分析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国际玉米价格与国内玉米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玉米价格基差预测国有粮企销售量与粮食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及解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博弈分析——以无公害粮食为例我国粮食走廊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粮食经济研究》征稿启事《粮食经济研究》投稿须知

封面

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 第1期:2015 1

书名: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 第1期:2015 1

作者:曹宝明

页数:104

定价:¥58.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9640883

PDF电子书大小:13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