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新版)

节选

[

**章
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国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所参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教条。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礼义教化、仁和观念、忠恕之道和德治仁政。它的内在法则可归结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关注民生重视秩序的“王道”以及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的“仁道”。儒家智慧包含着千古不朽的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今社会生活仍具指导作用。
仁义:征服人心的王道
儒家智慧极为高明,内涵深厚,这一点无需论证,看看它在中国作为统治思想被奉行两千年就明白了。儒家智慧是一套大学问,宏富博大,在这一智慧体系中,仁义既是儒家智慧的理论基石,又是这一体系的核心,而且还是其中*耀眼的智慧之珠。可以说,不透彻理解仁义,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为阐述这一智慧,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婴以学问和见识超乎常人而闻名。当时齐国有一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编织捕兽的网具、打草鞋赡养年老的母亲,但是这样做还是不能维持生活,于是登门拜访晏子,对他说:“我非常仰慕先生的仁义,希望您能给我一些赡养老母的财物。”晏子毫不犹豫地派人从仓库中取出一些钱和粮食送给北郭骚,而北郭骚谢绝了晏婴的钱财,只拿走了粮食。
这件事情后不久,晏子遭到齐景公的猜忌,不得不离开朝廷。当路过北郭骚家门口时,晏子进去向他道别。北郭骚沐浴更衣,非常郑重地与晏子见面,问道:“先生将要去哪里呢?”晏子说:“我被大王猜疑,打算出奔逃亡。”北郭骚说:“那么,请您好自为之。”由于北郭骚当时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示,让晏子感觉到了人情冷淡,他感叹道:“我命该如此。谁叫我这么不了解士人呢?”
但是当晏子走后,北郭骚做了一件令晏子没有想到的事情。他找来自己的朋友,对他说:“我很敬重晏子的仁义,曾经向他乞求过养活老母的东西。人们常说,对于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养活双亲的人,应当主动为他承担危难。现在晏子遭到景公猜疑,我打算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他的清白。”说完之后,北郭骚穿戴整齐,让朋友拿着剑,捧着竹筐,跟着他来到宫廷。他恳求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离开,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遭受侵犯,不如去死。我愿用自己的头颅向大王进谏,来为晏子洗清冤诬。”接着又对自己的朋友说:“请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送给国君,以表明我的请求。”说完,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把盛了头的竹筐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他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完也自刎而死。
齐景公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惊,亲自乘着驿站的马车去追赶晏子,一直追到郊外才追上他,他请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只好跟随景公回来。在听说了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以后,晏子感慨地说:“北郭骚之死越发说明我不了解士人了。” 北郭骚二人的惨烈自杀,极其震撼人心,连齐景公都被打动了。对北郭骚二人的行为,相信许多现代人不理解,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探寻二人自杀的动机。我们应该明白,这就是典型的“舍生取义”。
在北郭骚和他的朋友看来,“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在“义”与生命之间,他们放弃了生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 “义”。如果简单地把这个“义”理解为北郭骚对晏子的知恩图报,那就太小看古人了。北郭骚认为,品行高洁、才能出众的晏子被迫流亡,意味着齐国政治动荡并趋向腐败,在列国争雄的时代,极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齐国的军事进攻,引发可怕的政治军事危机。为了国家安危这一大义,他宁愿用自杀去警示。当然,不可否认,他的自杀,也有酬谢晏子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成分。
对于北郭骚二人愿意奉献生命的“义”的内涵,无需做过多的分析,但我们必须注意,北郭骚二人在生命与大义之间的果断选择,甘愿为大义牺牲自我的殉道精神,极其慷慨悲壮。这种牺牲没人强迫,而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闪耀着信仰的伟大光辉。
对仁义,北郭骚二人有着无畏献身的精神和信徒般的虔诚,这种信仰和热情来自对仁义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完全彻底的真诚信奉。由此可见仁义思想的巨大魅力和非凡影响力,而要探究这种影响力来源,我们必须对儒家关于仁义的学说予以了解。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对个人而言,它是指崇高的内在品行;从人际关系而言,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义”是指人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高的道德法则,是别无选择的*高的义务和责任,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这里,仁义既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想,具有巨大的理性魅力和情感上的感召力。
仁义理论首先为个体的人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存方式。儒家认为人心是善良的,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每个人都能而且有资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都能成为仁人志士,甚至成为圣人,这一思想赋予每个人独立的人格,是对人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为人的内在能量寻找到出口,为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自修,明白了仁义的内涵,并且能够躬行仁义,不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必然会获得大众充分肯定,得到社会的极大尊重。在当时思想蒙昧、社会黑暗的时代,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按这样的方式生活,人生将是美妙和光明的!有了仁义的价值观,人的心灵是充实而丰富的!两千年来,靠儒家的这一信条,中国人有效地化解了内心的矛盾冲突,解除了精神上忧疑和恐惧,建立了稳定的道德和人格,故而,因心理疾患自杀的人很少。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仁义的精神力量和神奇作用。
在儒家设计的仁义蓝图中,家庭中父母慈爱,儿女孝顺,兄弟友爱,在这样和睦美满的家庭里,能得到稳定平安的生活,能享受到和美的天伦之乐,有谁不向往呢!而儒家设计人际关系,更是妙不可言,人人以诚相待,不欺不诈,个个扶危济困,深明大义,尊老爱幼。你有了困难,大家都热情帮助;得到别人的帮助,便想着予以更多的回报;谁帮助了别人,社会就会给他很高的荣誉和极大的尊敬。受到别人的误会和伤害,便以博大的胸怀予以宽容;知道自己错怪或伤害了人,便满怀真诚致歉和弥补;每人都信守诺言,忠于所托,背信弃义受到鄙视和谴责????这样和谐美妙的人际关系,为人提供了十分美好的生存环境,不由人不心向往之。
至于国家,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君主为政以德,视民众为国家根本,爱民富民教民,与民命同忧同乐;国君对大臣以诚相待,臣子对国君衷心爱戴,竭力辅佐;官员待民众如子女,民众视官员为父母,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大同世界,构建国泰民安的理想国家。
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思想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恰恰相反,它立足于现实,并给出实现理想的具体途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分明,台阶清晰,既有现实的可行性,又有无限的延展性。
行文至此,我们不得不说,儒家仁义理论堪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它扎根人心,契合人性,为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古代,仁义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也给人以信仰和力量,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极其强大的感召力。正是靠这样的理想蓝图,再加上一代代尊崇儒家学说的士人的身体力行,以及他们和政府的大力推广,仁义道德不仅俘获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灵,而且成为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甚至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无数的人痴迷于这种理想,终身信奉不背,甚至能像北郭骚一样甘愿为之奉献热血和生命。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一智慧的高妙,不得不佩服儒家思想的深邃。
凭借着亿万民众的信仰之力,儒家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帝王独裁,儒家执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的一天,身在塞外的皇帝朱厚照给京城的朝臣们下了一道圣旨,“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军,随带人马,或攻或守”,与几十年不停骚扰边境的蒙古人作战。这道圣旨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也没有人知道“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底是谁。经过传旨太监的解释,大臣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威武大将军是当今圣上给自己封的头衔,而“朱寿”就是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几天之后,圣旨再次来到。皇帝认为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是皇帝本人)“神功圣武,宜加显爵”,于是在这道谕旨中加封其为镇国公,而且还要吏、户二部给他发放岁支米五千石的俸禄。
这种不伦不类的圣旨让群臣哭笑不得,但这不过是明朝正德皇帝一生荒唐行为中的一件而已。正德皇帝登基时15岁,死时不过31岁,在他不算很短的任期内,他一直算不上一个称职的皇帝。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岗位上,正德皇帝*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消极怠工,三不五时地和他的大臣们胡闹一下。
为什么这位皇帝如此胡闹呢?因为他要发泄他的不满。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旨意无论是否合理,臣下和百姓都必须严格遵守,无人胆敢稍加违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语道尽皇帝的权威。做皇帝也有不满的时候吗?
这得从头说起。我们知道,肉身凡胎的皇帝当然并不是万能之主。在依靠武力建立或夺取政权之后,帝王和他的后继者,以及他的家族要维持他们的统治,凭借一己之力自然无法做到。因此,从始皇帝起,便开始寻找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思想,建立自己的官僚体系,以图江山永固。但是,煊赫一时的法家学说(秦始皇以此得天下)和黄老之术都难以胜任作为治理天下的正统思想的重任,秦朝的失败和初汉的政治危机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到了汉武帝时,历史到了作出决断的关口。他放眼四望,想在林林总总的百家学说之中,寻找真正能够帮助自己长久维护统治的主导思想和政治力量。通过比较,*终他选择了儒家。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选择。儒家入选固然因为儒家思想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和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同时也得力于儒生集团自觉地改造了儒家学说,构造了一套符合帝王需要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儒家不是被动地被选择,而是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变革;儒家成为专制时代的正统思想,是帝王和儒生集团的合作和妥协。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终生奔波,历尽坎坷,无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使其在政治中发挥作用。但是,他颠沛流离14年,历尽坎坷屈辱而未能如愿,亚圣孟子也是如此,这不能不说是儒家的遗憾。由于儒家学说的先进性,儒家思想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儒生集团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孔孟的失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现实迫使儒家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汉朝初年,叔孙通通过帮高祖制礼仪揭开了儒家通过为帝王服务谋求发展的**步。后来,董仲舒苦心孤诣,对早期儒家学说加以改造,构造起一套“天人感应”学说,宣称天是至高无上的,而帝王则是上天之子(天子),受命于天并秉承天意统治天下,不但把帝王捧为神圣,还明确国家*高权力归皇帝所有,赋予皇帝人世间绝对的统治权威。此外,董仲舒还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构建起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这一切,正是帝王梦寐以求的。与董仲舒充分交流后,汉武帝心领神会,随即作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把儒家学说立为官方哲学,任命儒士为丞相,选拔儒生充实各级政府,允诺儒家集团构建为皇家服务的官僚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光环、长治久安的可能;儒生集团取得了皇权的代理权——执政权、崇高的声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现实利益。皇帝作出的妥协是接受儒家理论,同意把自己纳入儒家体系,出让治权;儒生集团作出的妥协是承认皇帝绝对权威和不可侵犯的神性并承诺臣服皇帝,帮助皇帝维护统治,承担管理天下的责任。至此,儒生集团通过这种合作使儒家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得以脱颖而出,彻底取得优势地位。
按照儒家的设计,皇帝拥有无可争议的绝对权威——独裁权——可以将天下都视为一己之私,这就使儒家集团在与皇帝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历史上,不少能力超强和精力过剩的君主,特别是各朝的开国君主,总是借助这一,变相侵凌儒家集团的治权,这一点具体体现为君权与相权之争。虽然这份中国史上*大的协议是汉武帝签署的,但他并不太尊重相权,他在位54年,用了13个丞相,其中有3个自杀,3个被杀。王莽篡汉成功引起了后世皇帝的高度警觉,东汉光武帝时,以三公平分相权,后来设置尚书台渐渐取代丞相决策国事,使丞相负责的外朝沦为执行机构,但可悲的是,尚书台的长官也是儒家人物,并渐渐有了宰相之实。隋文帝、唐太宗都变着法侵夺相权,在中央采用三省六部制,扩充了宰相的人数,取消了像西汉那样位高权重的独相,以此制约相权,强化皇权。*过分的人是朱元璋,他干脆取消了丞相职位,把治权也抓在手里,皇帝丞相一肩挑。这些人物,无不借助独裁权,尽可能加强皇权,弱化相权。他们个个雄才大略,能力超凡,有能力掌控巨大的权力,也有能力驾驭百官,但是,他们的后代绝大部分缺乏强悍的雄心,能力更不能与他们相比,甚至连体力也跟不上。时间一长,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柔弱帝王既无力掌控大权和百官,也厌倦了千头万绪的国事,权力不可避免地落入儒家官僚集团手里。但皇帝毕竟是皇帝,拥有协议赋予的生杀予夺之权,于是,我们还是经常看到皇帝随心所欲地诛杀、贬斥、羞辱百官,甚至是百官之首的宰相,而合作一方的儒家集团却无法反抗和制约。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部凝聚五千年历史大智慧的人生宝典,是熔中国智谋韬略于一炉的百科全书,共分为百家智慧、经典中的智慧、历史中的智慧三部分,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将一则则饱含古人智慧谋略的故事,汇聚成见微知著、借古鉴今的智库。

]

目录

上 篇 百家智慧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共同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儒倡仁义仁政,法说以法治国,道赞无为清净????在争鸣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们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对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的理解和阐述,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人类经典。

**章??儒??家
仁义:征服人心的王道
帝王独裁,儒家执政
礼:形式本身的巨大力量
忠勤,为官太平经
塑造完美自我
行动胜于言语
凡事过犹不及
重如泰山的自我牺牲
第二章??法??家
实力决定成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驭臣:恩威两把刀
第三章??道??家
以柔克刚是大道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功成名就早抽身
洞悉利害转化的玄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为臣以不能为能
千古成败一“忍”字
第四章??兵??家
*大的规则是不讲规则
感情用事,葬送前程
兵家决策,多算者胜
精算秩序先后与轻重缓急
“势”不可缺
粗中有细的威武大将
第五章??纵横家
良臣择主而从
谈笑间看天下风云变幻
进谏有法亦有道
纵横家的自我推销
小人得志不可轻
第六章??阴阳家
以阴阳决人事
胜利者乃“天命所归”
谶纬之学的妙用
神灵观念
中 篇 经典中的智慧
????历来凡是有成就者,不论伟人、凡人,无不从经典中吸收精华,学习和借鉴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为自己在迷惘处指点迷津,从而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修养心性,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新的高度。不但如此,聪明的人还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提炼经典中未被发掘的人生智慧,汇集思维锋芒,让自己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

**章??《易经》的智慧
大道至简,正则吉祥
变化是世界的基本法则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君子当自强不息
胸怀多宽,成就多大
第二章??《老子 的》智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仁慈崇俭,不战而胜
大智若愚,大象无形
枪打出头鸟,不为天下先
欲取先予,欲擒故纵
顺其自然,境界高迈
第三章??《论语 的》智慧
忠恕:做人的*高境界
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近君子,远小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
治国重德、尚礼、用刑
第四章??《韩非子的》智慧
为政治国,与时俱进
神秘为权力的要诀
*忌功高震主
朋党误国,坚决清除
第五章??《鬼谷子 的》智慧
说话当因人而异
试探反应,揣摩人心
赞誉反激,引入圈套
取胜当用谋略
顺应时势,灵活应变
凡事当断则断
第六章??《孙子兵法》的智慧
兵为“诡道”
以正合,以奇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己知彼
立于不败之地
避实击虚
将在外不受君命
第七章??《史记 的》智慧
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者胜而暴者败
选贤任能,国家兴盛
人君勿行荒唐事
性格的弱点,败亡的诱因
第八章??《资治通鉴》的智慧
治国的核心在治民
名器很重要,规矩不能乱
政治的要义在用人
关键位置上的人必须控制住
过度压榨必然遭致反抗
第九章??《菜根谭 的》智慧
修德即修福
淡泊名利无宠辱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要有面对逆境的准备
第十章??《三十六计》的智慧
掩人耳目,出奇制胜
保持清醒,捕捉战机
千古**是反间
打不过就跑是明智之举
第十一章??《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修身的要诀在慎独和克己
立志有恒才会有作为
耕读传家,家道久远
挺得住方为真英雄
进退有度,持盈保泰
下 篇 历史中的智慧
????历史并不简单。简单的历史现象背后,往往藏着巨大的秘密。比如,一幕宫廷斗争的惨剧,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目的参与其中,各自运用自己的力量和权谋相互对抗,争斗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影响它的因素复杂多样。在探寻这些历史现象的台前幕后的过程中,我们会发掘出无尽的历史智慧。

**章??以术驭政以德待民
晏婴为政
称霸之道
忠之有道
人心归田氏
治盗之道
吴起变法
悲壮的改革家
画蛇添足
唇亡齿寒
巧言善辩的淳于髡
祸莫大于拒谏
苏代的纵横术
以忤为合
和氏献璧与法家之术
兔死狗烹
化敌为友
千古奇商吕不韦
示弱的妙用
名正方可言顺
善于“将”将的刘邦
顺势者昌
勿在“马上”治天下
各有所用
刘肥谄谀逃生
汉文帝废除肉刑
牧民有道
土崩瓦解
贾谊的治安之策
万事德为先
亲贤臣而远小人
古来贤士怕谗毁
教化治民
第二章??修身明己多谋善断
治身与治心
渔夫的教诲
不以一眚掩大德
水落然后石出
一食三叹
御者之妻
何为愚孝
民生为本
犯颜直谏
进谏的勇气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言十城
妻妾之道
张仪连横
做切实可行的事
剜肉补疮
蒯通的招降之道
善于自责的君王
郦食其说服齐王
石奋的节操
遇时而报
宽以待人
严光不见人臣
方正之人,不为坏事
李密陈情
乐??谏
饮“贪泉”的廉官
北魏一名臣
第三章??刚柔并济事半功倍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轸的比喻
乐毅的回信
谦让乃为官之本
逍遥游
先入为主
与时俱进
无意得之方为高
何为大度
无过自可避祸
片言可以相救
柔以开国,柔以治国
不争之争
不言之教
智愚之辨
魏晋风度
清虚圆融的处世策略
慈忍之治
后妃之德
种树与治民
儒将的智计
攻城与攻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吕端大事不糊涂
智守遂城
宰相风度
沈括智挫夺地之谋
不卑不亢
厚德薄怨的为官之道
化干戈为玉帛
第四章??洞烛幽微辩才无碍
细微处的战机
三桓乱鲁
冤家宜解不宜结
圣人之徒也“欺人”
各为其主
恩怨分明
比喻的力量
兴师之道
先见之明
不可为渊驱鱼
智者与圣人
历数罪状,促人猛醒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恩威并施的策略 
司空马的预言
华而不实
惊弓之鸟
苏代的智慧
秦国的人才战略
赵高固宠
左支右绌
民以食为天
释疑自保的妙法
司马芝先斩后奏
当断则断
姚崇的智慧
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何保持警惕
治盗、辨诬,以智为本
学者用武
第五章??假戏真做虚实并用
不掠人之美
子产宽缓施政
求援的艺术
范雎入秦
剑术与治国
秦人之法
士人之怒
善谋与知时
小国的自保之道
游说之道,利害为先
虚实之间
分清轻重缓急
威逼利诱
虞卿反客为主
爱己与爱人
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夹缝中求生存
苏秦一语动人
连环套
游说外交的力量
待人以慈忍
迂回进谏法
郦食其择主
巧救梁孝王
优言无罪
如何处置小人
晏婴巧谏
尽人事自不忧天命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第六章??兼取众才与世推移
识人之道
晋阳之役
赵仓唐谏魏文侯
以人为宝
燕昭王求贤若渴
孟尝君纳士兴国
公孙戍说孟尝君
求才之道
千里马与伯乐
远交近攻
利诱之道
自保之术
孙膑的韬晦之智
功高不居
诚与信
任人唯贤
切中机要
善终者可成大事
韩非进言
为我所用
李斯之悔
死灰复燃
久居夜郎,必然自大 
釜底抽薪
凌烟阁上有何人
用人所长
戴胄的执法态度
以少胜多
实则虚之
将计就计
偏安之术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大的导演
刚正仁孝的名相
胸怀大局
如何方能百战不殆
完颜昂疑兵退敌
朱元璋的军事智慧

封面

读史有智慧(新版)

书名:读史有智慧(新版)

作者:文若愚

页数:448

定价:¥68.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4-01

ISBN:9787511348685

PDF电子书大小:13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