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节选

[

  《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有群众立场的理论,而不是束之高阁、无的放矢的空洞说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觉悟,同迷信和错误思想做斗争,并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主体,实质上是解决民心和民智问题”。①还有学者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②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内化为大众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传播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通俗性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有价值、*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继承者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关于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它的全部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同步发展和更新,同时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实践都应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若非,则会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受到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永不停息奔流的江水,永远走在完善、发展、实践的路上。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从实践中总结、发展、创立,并不断创新和更新着的理论,来源于群众,目的是为群众谋利益,是依托大众、发展社会、推进历史的指导依据。反过来,这个*基本的特征又决定了上升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群众,以升华的实践性、科学性理论指导发展中的群众实践,只有使社会实践与指导社会实践的意识形态得到有效融汇,才能更好地使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使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更深入地、更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题中之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二)传播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17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世界各地指导革命建设中的理论发展和补充,以及传至中国后对中国革命建设的提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其历经的实践过程是坎坷而迂回曲折的。作为当代的受众主体,若跨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推进环境,单薄地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理论是生硬而不易于理解的,并不能使理论在受众头脑中形成鲜活而形象的立体感。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背景的大众化,也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项必经环节。  ……

]

内容简介

[

  《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社会环境依托和时代发展背景,以社会发展的全局化思维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试图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找寻一条更优化路径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其中以传播学理论为辅,将焦点聚集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研究,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媒体融合进程中传播者灌输方式、理念的革新、转型、探索,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意蕴和旨归。

]

作者简介

[

  李进女,1984年12月生于山东潍坊,201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期间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曾于经济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任编辑,现于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所授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目录

绪论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二)研究目的二、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二)现实意义(三)选题创新点三、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二)国外研究情况四、研究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二)传播学相关理论**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媒体融合的关系**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一)传播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通俗性(二)传播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历史性(三)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消除距离感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性(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第二节 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及现状一、基本概念二、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一)全球发展趋势(二)国内发展趋势三、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媒体融合的关系一、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能够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三、顺应媒体融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够产生长效社会效益5l第二章 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统方式**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一、常规化的纪念活动二、规范化的大众传媒三、制度化的教育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成功经验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三、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四、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五、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所在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局限一、形而上理想目标导向的教条性明显二、以单一集中传播为主要方式(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向度上的单向化(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上的程式化(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上的教条化第三章 媒体融合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带来的改变**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渠道和空间得到了拓展一、传播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二、传播向度由单向传播向交叉传播转变三、传播的时空限度向随机转变8l第二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内容由相对简单向复杂多样转变一、信息数量上由少量向海量转变二、信息内容上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第三节 媒体融合改变了受众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一、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转变二、受众处理信息方式的转变第四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效果由可控向不可控转变一、传播主体由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转变二、受众在自媒体传播中角色转换为传播者第四章 媒体融合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面临的挑战一、受众自我本位性增强二、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媒体责任被分散三、庞杂信息冲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影响力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的机遇一、媒体融合使受众覆盖面变广二、媒体融合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三、媒体融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形式第五章 媒体融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原则**节 媒体融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指导思想一、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二、以传播规律为依据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三、以社会发展实际为参照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第二节 根据媒体融合新特点适时调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一、分受众设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一)面向积极受众的传播(二)面向消极受众的传播二、分领域采取灵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一)时效性媒体(二)出版系统(三)社会生活系统三、进一步强化传播主体间的协同配合(一)发挥整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流舆论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二)增强传播者个体的传播意识(三)传媒、文化领域不能完全市场化第六章 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考**节 发挥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主流舆论引导作用一、不松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媒体融合时期的重要任务二、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净化传媒内容市场(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进程第二节 扩大新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一、以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平故事为载体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三、将现实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用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四、由显性传播为主向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双重点转变五、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媒体融合进程凸显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对更广受众覆盖平台的需求(三)是规范传媒娱乐、规范传播媒体,杜绝大众传播功能娱乐化的需要(四)扩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和阵地的需要(五)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长效性的需要(六)践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需要第三节 重视传播效果一、研究受众接受心理,转变话语机制二、增强媒体、受众互动水平,完善反馈机制三、提升媒体亲和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提高处理应急事件、化解负面舆情的能力第四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想传播模式及效果评价标准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的理想模式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评价标准(一)随意注意层面上的内化转为外化(二)随意注意层面上的外化转化为随意后注意层面的内化(三)随意注意层面的内化转化为外化形成自觉行为结语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封面

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书名: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作者:李进

页数:203

定价:¥68.0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9-01

ISBN:9787511555670

PDF电子书大小:4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