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节选

[

〖1〗**章绪论
**章绪论
**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学有两个层次的功能:**层次是科学发现,创造出知识;第二层次是科学发明,创造出技术,科学发现所创造的知识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毕竟不是技术,在未与生产结合之前,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被生产出来,不但在知识形态上,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社会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显然,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在于“转化”,也就是将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新产品,从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方式转变、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明确要求“科技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
为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全国人大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了相关制度和具体操作措施;科技部会同18个部门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整体部署。《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全面建成。《方案》鼓励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并在浙江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理论。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国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科技战线都要服务农业、支持农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农业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存在着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三低”现象。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根本方法在于创新驱动,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驱动能力。
2013年,中共浙江省委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产业转化率低,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将科技创新列为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的**块“短板”,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同时,国家科技部同意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这是全国**个覆盖全省域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浙江省已作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战略部署,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是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是一个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政策办法,旨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是促进成果转化政策落地、成果转化主体协同的有效途径。因此,立足浙江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现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查找制约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构建及实践,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时代、“互联网+”等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提出浙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及其优化的对策建议,对于提高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推进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作为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脱节的难点问题,从利益机制、运行机制、供需机制、引导机制以及协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有从农业科技成果形态分类入手,按照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模式;也有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如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性、财政经济投入与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与转化效果的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机制研究
陈云学等[1]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困难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有法律、政策、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深入探究,农业科技成果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但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经济规律并没有深入了解。刘宗敏等[2]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协同,促进科技成果的供需平衡。另外,科研项目立项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或更大范围的产业群相对接[3]。科学研究对接产业群,使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构建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Christensen[4]研究了对农业成果转化效果的评价和计量问题,他采用中间数据和调查的间接方法来测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Toshihiko Mukoyama[5]对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数量分析。Tenkir Benger[6]利用数学方法研究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研究
马骁等[7]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进行总结,提出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政府、专业机构、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喻金田等[8]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是由供给机制、需求机制和引导机制共同构成的一个三维式的转化模式。基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缺乏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现实状况,从成果供需的角度指出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机制。幸学俊等[9]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运营体系、3个评价体系和4种运营模式,并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具体建议。蒋兴化等[10]从政策分析视角,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运行评价机制提出对策建议。Bennett等[11]认为成果转化是一个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知识在经营主体之间实现交换,由于技术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固而导致交易或合作的发生,增加社会福利。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研究
李宁宁等[12]结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比较分析了不同成果转化主体,提出了行政机关运作机制、企业运作机制、科研机构运作机制、大中专院校运作机制、中介服务机构运作机制等五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类型。王生林等[13]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三角型,并以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科技成果推广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对三边赋值,构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包括: 宏观调控机制、供求均衡机制、市场需求导向机制、农业科研合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张呈念、徐宝晨、杨加付等[14]从农业科技成果的角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学城联动”之间“学”和“城”2 个主体形成的双螺旋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学城联动”推进机制。Metz[15]认为,成果转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转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接受者的经济与文化因素。由于人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动机、兴趣和志向,面向千家万户的成果转化过程会遇到极其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有关主体之间达成共识,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进行谈判和磋商。Liu等[16]提出了以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以及政府与农业协会双轨农业推广模式。Dianne等[17]研究了国家、地方和农场三位一体推广模式,提出国立大学、研究机构、农业企业和服务中心一体化推广模式。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比较集中的领域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及基于不同转化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总结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学城联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三角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同时,分析总结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机制不灵活、过程不顺畅、供需不匹配等制约因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涉及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金融等多方主体的系统工程,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成果供给、成果需求、成果推广等相关系统的协同关系,梳理成果成熟度、社会需求度等相关因素的匹配关系,优化系统结构,立足浙江农业发展实际,构建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安排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省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借鉴。
第三节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
按照农业科技成果形态、农业科技活动类型、农业科技活动主体三个维度,借助系统观的理论基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从农业科技活动主体维度,借鉴皮特的协同理论,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分析,并从系统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思考,建立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需求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从中分析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高效运行的机制问题。
(二)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状分析
结合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效益以及体制机制,分析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资源的配置现状;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需求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而较为深入的剖析,总结存在的困境问题;讨论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三)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为目标,从系统论角度,综合分析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结构,并从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资源供给优化、创新能力优化和激励机制优化四个方面入手,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浙江省成果转化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设想,指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供给和创新能力优化的着力点,并提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的优化思路。
(四)浙江省农业科技需求表达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从农业科技需求的内涵和分类出发,归纳总结农户个体和农业企业两种农业科技用户的农业科技需求特点,针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提出、表达、传导等问题,立足浙江农业的十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提出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分析浙江省企业、个人等农业主体在科技需求表达与实现机制方面的着力点,并提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表达机制的优化思路。
(五)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服务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在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服务系统优化的理论模型,提出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对农业科技服务系统进行优化的思路,并对浙江省现行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体制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中介、金融一体化角度,提出浙江省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以及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架构及运行机制设想。
(六)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的对策建议
立足协同理论,按照如何促进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高效运行的优化思路,提出政府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以及农业科技需求培养的具体路径,中介、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方法,并结合竹产业、茶产业两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阐述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做法。
二、技术关键点分析
(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
通过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所涉及的农业科技成果形态的演变、农业科技活动类型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主体三个维度的内容进行整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综合考察。人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选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主体维度作为模型的基础维度,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作为模型的系统分析基础。
(二)建立三大体系耦合互动模型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的构建,下设三大支撑体系,分别是成果转化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导向的农业科技需求体系、协同推进导向的产学研介金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清晰表达三大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逻辑联系的模型。
(三)建立三大体系有效互动机制
全面创新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机制的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方主体、多条战线、多个领域,需要各方力量的整合、资源的共享、主体的协同,不仅需要针对三大体系各自建立健全机制,更要针对三个体系之间的有效融合、协同建立健全机制。
三、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从分散到体系
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界定为政府、高校、院所、农民、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分解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三个子系统,分析了整个体系的运行的过程、机制和基础条件,从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二)研究方法创新,从定性到定量
将协同创新理论、系统学理论、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应用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中,以协同、系统理论为指导,总结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保障机制,以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具体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综合效率。
(三)研究内容创新,从理论到实证
在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实现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保障机制、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机制等问题,结合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现状,从可操作的层面,针对政府、高校、院所、农民、企业协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机制构建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1〗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问题与系统分析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
问题与系统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延伸和落脚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归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农业科技成果内涵、特征,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畴与特殊属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生产应用”的成果转化链,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政府、涉农高校院所、涉农中介机构、农业企业、农户等多类主体,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试、组装、推广等诸多环节,各主体和环节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同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也比较广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依赖于各主体间的互动配合、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各主体之间的协同运行机制。
**节农业科技成果界定
一、农业科技成果内涵
根据我国1986年出版的《现代科技管理词典》对科技成果的定义,科技成果是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试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产物;二是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即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三是科技成果必须是经过登记认定的。2015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作了专门的界定。该法所称的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的一种具体产业类型,即农业科技成果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一种具体产业类型,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农业科技创新,是根据农业发展需求,构成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的相关单位,研发新技术产品,运用新组织形式、采用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活动或过程[18]。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个社会服务和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组织、知识成果、体制机制连接而成的相互关联、有机联系的网络系统,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形成的科技成果,即它是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的一种类型,兼具科技成果的普遍特征和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从范畴上,它也包括农业科学成果和农业技术成果两个方面。作为科技成果的一种类型,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该类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它在诸多方面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科技成果的独特之处,其中,成果转化面临的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特殊性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农业科技成果类型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有多个维度、多种角度和多样方法。按学科属性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按创新阶段不同,可以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按存在形态不同,可以分为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类型不同,其向生产转化的现实需求强烈程度不尽相同,其转化的影响因素、途径、方法等也都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自然科学类的从事应用研究的有形成果,相比较社会科学类的从事基础研究的无形成果而言,其转化意识与需求都相对较强。综合考虑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涉及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类的从事应用研究的有形或无形的科技成果,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方法类、产品类、技术类三种类型农业科技成果。

]

内容简介

[

本书基于系统论观点, 在系统阐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理论模型, 结合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三个子系统, 并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构建各子系统内部运行机制, 以此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运行机制, 并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及优化提出具体建议对策。

]

作者简介

[

周晓光,男,1983年9月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浙江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长期从事高校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管理与成果转化。

]

目录

**章江山市自然条件与农业概况()

**节自然条件与农村经济概况()

第二节农业生产概况()

第三节耕地与土壤资源概况()

第四节耕地开发利用和保养管理()
第二章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节调查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评价依据及方法()

第三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
第三章耕地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

**节立地条件()

第二节农田基础设施()
第四章耕地土壤属性()

**节有机质和大量元素()

第二节中量元素()

第三节微量元素()

第四节其他属性()
第五章耕地地力()

**节耕地地力评价概况()

第二节二级地力耕地()

第三节三级地力耕地()

第四节四级地力耕地()

第五节五级地力耕地()

第六节小结()
第六章江山市耕地地力综合评价与对策建议()

**节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第二节地力建设对策与建议()

第三节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与建议()

第四节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对策与建议()

第五节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

封面

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书名: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及优化研究

作者:周晓光著

页数:141页

定价:¥34.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11629548

PDF电子书大小:11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