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节选

[

  《中医外科学》:  **节 概述  皮肤是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覆盖于人体的表面,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与身体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疾病的统称,其种类很多,目前已认识的有2000余种。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的统称,简称为性病。传统的“经典性病”是指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等5种,现代性病已达20余种。目前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等。  【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繁多。病因归纳起来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有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等。病机主要因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化燥、生湿、化热、伤阴、致虚、致瘀,以致产生各种皮肤病。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不洁性接触直接传染,其次还可血循传染或间接接触致病。  1.风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邪毒结聚皮肤,使营卫不和,气血失调,肌肤失养,导致皮肤病的发生。风邪既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与他邪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邪善行数变,其性上行,为阳邪,故所致皮肤病多具有以下特点:骤起骤消,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常见皮损有风团、丘疹、脱屑等,常见疾病有风疹、面游风、瘾疹等。  2.湿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皮肤病以外湿多见,但外湿与内湿也可相合致病。久卧湿地或脾湿内蕴,游溢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搏结而发病。湿性重浊趋下、,为阴邪,郁久易化热,故所致疾病多发于下部,或浸淫四窜,具有缠绵难愈、自觉瘙痒、越腐越痒等特点。常见皮损有疱疹、渗液、糜烂、滋水淋漓等,常见疾病有湿疮、蛇串疮等。  3.热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同为阳邪,火热之邪性喜炎上,故所致皮肤病多发于人体上部,起病急,发展快,得热易发或加剧,得凉则缓或痊愈,具有皮肤色红、自觉灼热或痒痛等特点。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肌肤而发病,甚则腐肤伤络,迫血妄行,伤阴劫液。常见皮损有红斑、丘疹、脓疱、瘀斑等,常见疾病有丹毒、脓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4.虫虫邪致病包括虫体和虫毒两方面,一是虫体寄生皮肤或肠道中直接致病,二是由昆虫排出的毒素侵入人体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其具有瘙痒剧烈、虫行感、传染性等特点。常见皮损有红斑、丘疹或水疱、糜烂、局部虫斑等。常见疾病有疥疮、癣、虫咬性皮炎等。  5.毒常见毒邪有食物毒、药物毒、虫毒、漆毒等。发病多有接触“毒邪”史,有一定的潜伏期,去除毒邪后有自限性,再次接触可复发。人体常因禀赋不耐,毒邪积聚而成。常见皮损有皮肤掀红、肿胀、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或痒或痛,轻则局限一处,重则泛发全身。常见疾病有药疹、接触性皮灸、漆疮等。  6.血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机不畅,气滞则血凝,血凝久则成瘀。血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皮损特点有瘀点、瘀斑,色暗或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证候多见于各种慢性皮肤病。  7.血虚风燥血虚风燥多因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胃虚弱,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化燥;或风湿之邪郁积日久,化热化火,伤其阴血,阴血亏虚,导致血虚风燥。由于血虚不能濡养肌肤,生风化燥,故皮损特点有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粗糙等。伴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白疤、慢性湿疮、风瘙痒、鱼鳞病等。  8.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精血互生,肝肾同源,故肝肾不足,则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爪甲、毛发失养。故其临床表现除见血虚风燥的皮损特征外,还有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破损、疣目、血痣等。其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月经、妊娠等生理活动有关。伴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等肝肾阴虚之证;或伴面色淡白、畏寒怕冷、腰膝酸痛、头昏耳鸣、阳痿、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等肾阳不足之证。多见于慢性皮肤病,肝肾不足是皮肤病的重要病机。  ……

]

内容简介

[

  根据中医外科学传统分类法,《中医外科学》分为上下两篇共14章,其中总论部分5章,各论部分9章,以临床疾病的类型成章,每章前置短文对本类疾病进行概括性说明。每节一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证候、治法、方药及外治法)、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每章后设目标测试题。

]

目录

上篇 总论**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二、中医外科学的主要学术流派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疾病命名、基本术语**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第二节 中医外科学的命名原则第三节 基本术语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节 致病因素一、外感六淫二、情志内伤三、饮食不节四、外来伤害五、劳伤虚损六、痰饮瘀血七、感受特殊之毒第二节 发病机理一、邪正盛衰二、气血凝滞三、经络阻塞四、脏腑失和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节 辨病一、正确辨病的方法二、辨病的程序第二节 阴阳辨证一、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二、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第三节 部位辨证一、上部辨证二、中部辨证三、下部辨证第四节 经络辨证一、人体经络分布二、十二经脉气血三、引经药第五节 局部辨证一、辨肿二、辨肿块与结节三、辨疼痛四、辨痒五、辨脓液六、辨溃疡七、辨出血第五章 治法**节 内治法一、内治法的原则二、内治法的应用第二节 外治法一、药物疗法二、手术疗法三、其他疗法下篇 各论第六章 疮疡**节 概述第二节 疖第三节 疔疮一、颜面部疔疮二、手足部疔疮三、红丝疔四、烂疔五、疫疔第四节 痈一、颈痈二、腋痈三、脐痈四、委中毒第五节 发一、锁喉痈二、臀痈三、手发背四、足发背第六节 有头疽第七节 走黄与内陷一、走黄二、内陷第八节 丹毒第九节 瘰疬第十节 褥疮第十一节 流注第七章 乳房疾病**节 概述第二节 乳痈第三节 乳癖第四节 乳核第五节 乳岩第八章 瘦**节 概述第二节 气瘿第三节 肉瘿第四节 石瘿第九章 瘤、岩**节 概述第二节 脂瘤第三节 血瘤第四节 肉瘤第五节 失荣第六节 肾岩第十章 皮肤病和性传播性疾病**节 概述第二节 热疮第三节 蛇串疮第四节 疣第五节 癣第六节 面游风第七节 油风第八节 虫咬性皮炎第九节 疥疮第十节 湿疮第十一节 接触性皮炎第十二节 药毒第十三节 瘾疹第十四节 牛皮癣第十五节 白疤第十六节 粉刺第十七节 红蝴蝶疮第十八节 淋病第十九节 梅毒第二十节 尖锐湿疣第二十一节 艾滋病第十一章 肛门直肠疾病**节 概述第二节 痔一、内痔二、外痔三、混合痔第三节 息肉痔第四节 肛痈第五节 肛漏第六节 肛裂第七节 脱肛第八节 锁肛痔第十二章 泌尿男性疾病**节 概述第二节 子痈第三节 子痰第四节 尿石症第五节 男性不育第六节 慢性前列腺炎第七节 前列腺增生症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节 概述第二节 股肿第三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第四节 筋瘤第五节 臁疮第六节 脱疽第十四章 其他外科疾病**节 烧伤第二节 冻疮第三节 毒蛇咬伤第四节 肠痈第五节 破伤风附录 中医外科常用方剂主要参考书目

封面

中医外科学

书名:中医外科学

作者:孙治安

页数:343

定价:¥45.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3225571

PDF电子书大小:9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