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争论评说

节选

[

  《劳动价值论争论评说》:  再次,混淆了价值分为三种收入和总收入与纯收入的界限。由于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从而排除了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这样,就会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得不到补偿,不仅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甚至使简单再生产都不能进行。斯密为了使他的再生产理论能自圆其说,就把全部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收入;另一类是个人收人。为了说明资本收入,他就把预付资本的补偿加入进来,以此来解决不变资本的补偿问题。他说:“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含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换言之,所谓纯收入,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财。这种资财,或留给目前的消费,或用来购置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等等。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总收入的大小,而取决于其纯收入的大小。”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斯密关于“社会总收入”和“社会纯收入”的观点,同他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归结为收入的观点是矛盾的。  ……

]

内容简介

[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不绝于耳,之所以产生这些理论争论,在于理论本身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原因。新时期,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  《劳动价值论争论评说》以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创立过程、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争论焦点。

]

作者简介

[

  余陶生(1929年9月26日-2013年10月18日),男,湖南浏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享年84岁。曾担任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政教系副主任、职称评审领导小组组长,兼任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教材4部;在《红旗》、《高校理论战线》、《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研究》、《经济评论》、《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报刊上发表80余篇论文,多篇被转载和引用;提出“要正确理解列宁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新技术革命不会导致阶级同化”、“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等观点,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目录

**章 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一 威廉·配第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奠基者(一)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理论(二)价值理论的矛盾所在二 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一)劳动分工是劳动价值论的起点(二)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三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一)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量(二)不同性质的劳动(三)地租变动不能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四)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否认绝对地租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一 19世纪40年代劳动价值论的探索时期二 19世纪50年代转向劳动价值论的过渡时期三 19世纪60年代劳动价值论的确立时期四 19世纪60年代后对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时期(一)研究劳动价值论是从考察货币入手的(二)确立了商品的二重属性(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四)提出了货币本质和职能(五)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产生危机的可能性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 商品价值的含义(一)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二)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三)正确理解价值的含义必须分清的界限二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三 价值的形式(一)简单的价值形式(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形式四 价值的本质(一)商品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二)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源五 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二)价值形成过程(三)价值增殖过程六 价值的流通(一)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七 价值的转形(一)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四)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五)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六)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八 价值的分配(一)商业利润(二)利息(三)地租九 价值的国际化(一)国际价值形成的条件(二)国际价值的决定的内容(三)国际价值的来源(四)国际价值的实现基础第四章 劳动价值论的方法一 以人为本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一)人的劳动本质(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劳动观点(三)所谓“泛价值论”二 科学的抽象方法(一)科学抽象法的发展历史(二)马克思科学的抽象方法三 辩证的分析方法(一)商品内部矛盾的分析法(二)价值形式和内容的辩证法(三)价值的质和量的辩证法(四)价值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法(五)价值的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法四 逻辑的起点和历史的起点相一致(一)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起点(二)逻辑起点的条件(三)关于逻辑起点的争论(四)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一 马克思对萨伊的价值理论的批判(一)所谓效用决定价值(二)所谓劳动力、资本或土地协同创造价值(三)所谓价值的分配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的价值理论的批判(一)关于交换的产生(二)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三)关于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四)关于价值比例规律的运用三 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的价值理论的批判(一)混淆商品和资本(二)庸俗的“让渡利润”见解(三)片面解释斯密的价值理论(四)否定劳动价值论(五)非生产阶级必须不断增长的观点四 恩格斯对杜林攻击劳动价值论的反驳(一)关于财富的定义(二)关于价值的定义(三)关于价值的决定(四)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五)关于资本的本质五 恩格斯对拉萨尔的批判六 恩格斯对阿基尔·洛里亚的反驳(一)关于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二)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七 恩格斯对门格尔的批判八 恩格斯对汤普逊所谓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反驳(一)关于财富的观点(二)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第六章 西方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一 庞巴维克的价值理论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攻击(一)边际效用决定价值(二)主观价值的性质、根源及其量的决定(三)边际效用决定价值(四)对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攻击二 恩格斯反对庞巴维克的斗争第七章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争论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一)关于商品概念的争论(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争论(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的争论(四)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是否为商品交换的争论二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一)关于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讨论(二)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的争论三 价值规律和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关系四 社会主义的价格形成的基础(一)关于等价交换(二)关于价值和价值量(三)生产价格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价格形成的基础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一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含义(一)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二)把生产劳动仅仅归结为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不“确切的”二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劳动的关系(一)亚当·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定义(二)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对考察社会主义劳动的指导意义(二)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三)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划分的标准四 生产劳动研究中的方法论(一)关于“生产劳动研究中要注意的方法论”(二)关于“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问题方法论刍议”第九章 20世纪90年代关于价值源泉的争论一 价值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论二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争论三 多元价值论的各种表现及其争论(一)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二)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四 所谓劳动价值论的功能具有先天性缺陷第十章 21世纪初关于如何深化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一 是深化劳动价值论还是否定劳动价值论(一)关于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否有“多种含义”(二)关于生产要素中不变资本的功能、作用和价值变动(三)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庸俗分配论的理论基础(四)科学技术是否是创造新价值的巨大源泉二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一)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二)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三)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劳动价值论争论评说

书名:劳动价值论争论评说

作者:余陶生

页数:464

定价:¥11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196250

PDF电子书大小:12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