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张仲景医学全集

节选

[

**章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无传。唐·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为“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甘氏的这种说法虽然所据不详,但多为后世所接受。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人。《隋书经籍志》著录:“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至于其准确的生卒年月,一般认为他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平御览·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总角”既可以是幼年,亦可以是少年的称谓,幼年、少年皆为“总角”时期。根据这条记载,推测张仲景见何颙时,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纪。也有人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1年。还有人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仲景生于公元142年至145年之间,卒于210年左右。要准确考证张仲景的生卒之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按照《何颙别传》《名医录》的记载,张仲景是南阳人。《襄阳府志》亦持如是说法:“按《襄阳府志》:张机,字仲景,南阳棘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仲景宗族二百余人,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伤寒论十卷行于世。华佗读而喜曰:此真活人书也。又著《金匮玉函要略》三卷。汉魏迄今,家肄户习,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蔚宗《后汉书》不为仲景立传,君子有遗憾焉。”关于张仲景的籍贯,除了河南南阳的说法以外,还有涅阳、棘阳、枣阳几种说法,涅阳说、棘阳说和枣阳说皆出现于明清以后,但缺乏史料佐证。一般多认为张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阳。

  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结合的基础,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后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源头。后世医家学习、继承、补充、发挥和发展《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如此遂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张仲景医学。

**节 汉以前医学分派

  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学术形成与发展、流派演变既与医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相关,同时也受各历史时期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相关学科状况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冲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学术文化的迅速发展,不同学术流派的形成,这便是那一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状况。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曰:“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东周后半期都创立了。基本原因就在东周社会,由于兼并战争而发生巨大变化。宗族制度在破坏,家族制度在兴起。在兴起的经济基础上,反映出创造性的学术思想。”那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也不例外。从汉代前医学发展状况来看,当时医学已有师承授受关系。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师从长桑君,其学生有子阳、子豹等人。另按《说苑》的记载,扁鹊的学生还有子容、子明、子越、子游、阳仪诸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和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师承授受关系的存在是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以扁鹊为代表的众多医家,也有很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反映出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医现存*早的理论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从战国到两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中方药方面的知识较少,而关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辨证、摄生九个方面的知识则甚为丰富。在这一时期问世的理论医学著作还有据说是扁鹊所撰的《难经》。《难经》的不少学术观点与《黄帝内经》不同,如它关于命门、三焦的认识,以及它关于关格的认识等便与《内经》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早的本草学专著,托名为神农所著,学术界认为它是临床医学或曰“经方派”的代表性著作。

  在春秋战国到东汉的一段时期,已经出现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派。学术界认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派代表性的杰出人物。

  根据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家被划入“方技”一类,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派。“医经”派以中医理论研究为主,他们在学术上的特点是“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医经派的代表性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等。

  “经方”派则指用经验方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流派,他们的学术行为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十一家著作均已佚失。学术界认为,现存的《神农本草经》和已经亡佚的《汤液经法》是临床医学流派的代表性著作。

  张仲景正是在全面继承与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基础上,熔医学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了我国**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勤求古训”指出了《伤寒杂病论》的渊源。《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和《阴阳大论》都是理论医学著作。《九卷》一般认为指的是《灵枢》。《胎胪药录》应该是临床医学著作,大概是一部妇科与儿科学专著,不过其书已经亡佚。有一种观点认为“平脉辨证”也可能是一种临床医学著作。

  “博采众方”的“众方”,除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以外,还有哪些著作呢?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针灸甲乙经·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有学者经考证认为,皇甫谧所言伊尹《汤液》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中的《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提到的另一种著作《神农黄帝食禁》,它的一些内容经过考证,可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后两篇,即《伤寒杂病论》的食禁部分。有学者把《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卷的标题与《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发现二者十分吻合:“以两者部类而言,则彼此略可覆掩,没有过多差异。”这些资料说明《伤寒杂病论》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的“房中”及“神仙”两派,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养生,倾向于“和平寿考”的摄生观念及追求一种所谓“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的宁静祥和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保性命之真”的终极人生追求。其具体内容偏于养生与修炼,而其目的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追求长生不老,这与以医治疾病为主的理论医学及临床医学有所不同。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一、《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伊尹汤液》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载,而《隋书经籍志》主要依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而成,则知《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公元265~502年)已经遗失。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所谓《汤液经法》之书,亦久佚。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纪原》:《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认为仲景据《伊尹汤液》而为《伤寒杂病论》。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云“按后汉张机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另外,姚振宗在《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下云:“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根据王应麟、姚振宗二人所考,皇甫谧所言之《伊尹汤液》,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的《汤液经法》。

  据《针灸甲乙经·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曾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论”者,所谓“研究”和“条理化”;“广”者,所谓“扩大”和“补充”。张仲景正是在对《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而增补与扩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这正与《伤寒论·序》所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意合拍。

  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与皇甫谧一样,林亿亦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

  有关《汤液经法》的作者,从今存文献看,*早为皇甫谧云是商人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但有学者认为,*早著录于《七略》的《汤液经法》一书,直至班固所修《汉志》,均不曾著录其撰著者。从我国文化发展史与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若云商人伊尹“为《汤液》”之书,其可能性是很小的。《汤液经法》的作者极有可能是托伊尹之名。皇甫谧的说法,无论是依据某种文献,还是得之于口耳相传,均难令人相信。

  《汤液经法》一书在现存的医学文献中著录或引录甚少。198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和1994年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均收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其卷端署“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据考证此书可能为陶弘景所撰,抄写年代约在宋代以前。该书的不少内容为张仲景继承《汤液经法》提供了佐证。《辅行诀》书中有言:“陶弘景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表明该书为《汤液经法》的节略本。书中又言:“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辅行诀》的这句话说明张仲景曾师于《汤液经法》。《辅行诀》中有多处引录《汤液经法》文,其方剂与《伤寒杂病论》诸方有惊人的相似。如小阳旦汤即《伤寒论》之桂枝汤,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汤,大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小朱鸟汤即《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小玄武汤即《伤寒论》之真武汤等。

二、《黄帝内经》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其成编则在战国至西汉之际。《黄帝内经》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所说的《九卷》就是《灵枢》,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它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至于张仲景所说的《阴阳大论》,据林亿校正《素问》时提出的看法,《素问》与《阴阳大论》原为二本书,王冰将二书合而为一,仍名《素问》。《素问》之七篇大论便是《阴阳大论》的内容,主要论述运气学说。后世医家如成无己等用《素问》中七篇大论之理解释《伤寒论》。

  这里选择几个与伤寒相关的问题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一)伤寒的概念

  关于“伤寒”,《内经》认为“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病原。《内经》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外,《素问·热论》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热病就是伤寒,伤寒即是热病;其二,热病大多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

  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伤寒的概念。但张仲景著作中伤寒的概念与《内经》也有一些不同。《伤寒例》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触冒冬寒而病伤寒,不过伤寒虽然主要发于冬季,但春夏秋皆有发生;《内经》里也有伤寒伏气学说,但张仲景明确提出了“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夏、秋乃发。

  (二)伤寒的分证

  张仲景对《素问·热论》伤寒三阴三阳分证的方法有很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伤寒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后世又称六经辨证体系。《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仲景之六经辨证体系对《内经》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有很多的发展。《素问·热论》只论述了伤寒的部分热证、实证,而未论及虚证、寒证;论其变化仅及于“两感”,论其治法亦只局限于汗、下二法。而《伤寒杂病论》则全面论述了伤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证候特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寒热虚实病变皆有细致的论述,治法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赅备,针药合施。《素问·热论》论三阴三阳病证但言其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论》则详细地论述伤寒的各种兼证和变证;《素问·热论》论伤寒的传变拘于时日,而《伤寒杂病论》论伤寒传变则不拘时日,而以脉证为凭。

  有学者认为,仲景六经辨证是在《灵枢·经脉》十二脏腑经络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不排除受到《素问·热论》的影响。若将《伤寒论》与《灵枢·经脉》联系起来看,则伤寒三阳三阴病变机制及其传变规律便能得到较好的解释。如太阳经证不解循经入腑,则出现蓄水、蓄血之腑证,这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络属有关。如果仅仅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联系起来看,六经病变的一部分外在表现和发展趋势就难以从脏腑经络的结构、功能上说得明白。

]

本书特色

[

经久不衰、一版再版的当代中医经典著作,国医大师王琦推荐阅读。

《张仲景医学全集》集仲景学研究之大成,从源流、疾病、药物、方剂、实验及养生诸方面进行系列研究,不仅构架新颖,内容翔实,而且反映当代研究进展,使经典穿越时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一部耐读耐用的细流绵长的书。——-国医大师王琦

实乃叔和之后,于仲景学说之光大,又一时代功臣也。业医爱医者如能手置一部是书,逐类考究,于中医前途,必得光明昌大之一助矣。——-施今墨再传弟子薛钜夫

]

内容简介

[

《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重点介绍了各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包括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经典考证派、伤寒温病汇通派、中西汇通派、日本古方派等,同时就张仲景医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目录

**章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 / 1     **节 汉以前医学分派 / 2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 4         一、《汤液经》 / 4         二、《黄帝内经》 / 6         三、《神农本草经》 / 13         四、《难经》 / 16         五、《伤寒杂病论》以前的其他几种方书 / 20 第二章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 23     **节 成书年代 / 23     第二节 时代背景 / 23 第三章 张仲景著作分合隐现 / 26     **节 史志中的张仲景著作 / 26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分合 / 27         一、《伤寒论》的形成及版本流传 / 27         二、《金匮要略》的形成 / 28 第四章 张仲景著作版本流传 / 30     **节 国内几种《伤寒论》版本 / 30         一、唐本《伤寒论》 / 30         二、宋本《伤寒论》 / 31         三、成本《伤寒论》 / 32         四、赵本《伤寒论》 / 32         五、《金匮玉函经》 / 33         六、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33         七、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 36     第二节 日本几种《伤寒论》版本 / 37         一、康平本《伤寒论》 / 37         二、康治本《伤寒论》 / 37         三、安政本《伤寒论》 / 38     第三节 《金匮要略》几种主要版本 / 39 第五章 张仲景医学流派 / 41     **节 伤寒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 41         一、晋唐时期的搜集、整理阶段 / 42         二、宋金时期的研究、发挥阶段 / 44         三、明清时期的发展、兴盛阶段 / 44     第二节 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46         一、错简重订派 / 46         二、维护旧论派 / 53         三、辨证论治派 / 56         四、经典考证派与临床经典派 / 65         五、伤寒温病汇通派 / 72         六、中西汇通派 / 75     第三节 金匮学家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 84     第四节 日本古方派 / 97         一、日本古方派的兴起及代表人物 / 97         二、日本古方派的学术特点 / 102         三、日本古方派的著名医家 / 104     第五节 张仲景学说在韩国的发展 / 112 第六章 张仲景医学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 113     **节 医学热点问题 / 113         一、六经 / 113         二、传经、再经与经尽 / 117         三、三纲学说 / 119         四、热入血室 / 125         五、蓄血部位 / 134         六、少阳病次序 / 137         七、厥阴病的实质 / 142         八、杂病 / 149     第二节 文献学热点问题 / 151         一、《伤寒论·序》 / 151         二、《伤寒论》条文排列顺序 / 154         三、《伤寒例》 / 155         四、《平脉法》《辨脉法》 / 156         五、“可”与“不可”诸篇 / 157         六、《伤寒论》第28条“去桂”与“去芍”之争 / 160         七、经方本原剂量问题 / 162         八、《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数目 / 169         九、《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冷热 / 170     第三节 方法学热点问题 / 172         一、但见一症便是 / 172         二、三百九十七法 / 174         三、《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 178         四、方证相对论 / 181     第四节 医史学热点 / 183         一、长沙太守 / 183         二、张机与张羡 / 184         三、张仲景祠、墓 / 184 第七章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 186     **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影响 / 186         一、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 186         二、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 / 189     第二节 张仲景医学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 191         一、仲景医学中的温病学说 / 191         二、张仲景方在温病临床的应用 / 193         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 194     第三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治疗学思想的影响 / 194         一、阴阳自和 / 195         二、扶阳气、存阴液 / 196         三、扶正与祛邪 / 199         四、三因制宜 / 200         五、因势利导 / 202         六、表里先后 / 206         七、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210         八、逆治与从治 / 210     第四节 张仲景医学对方剂学的影响 / 212         一、组方原则 / 212         二、剂型与煎服法 / 214         三、方药剂量 / 215     第五节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215         一、未病先防 / 215         二、既病防变 / 217         三、瘥后防复 / 222

封面

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张仲景医学全集

书名:张仲景医学源流(第3版)/张仲景医学全集

作者:傅延龄,陈明,付长林

页数:224页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1

ISBN:9787521405774

PDF电子书大小:5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