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亡作家的整体性审美追求

节选

[

东北在现行行政区域上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在历史上,东北的疆域更大,除现在的东北三省,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些地区,包括在清代被沙皇俄国所侵占的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这个地区地域辽阔,地处边陲,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满、蒙古、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从地理条件来看,地处边陲、大漠莽林、风雪严寒的自然环境练就了东北人顽强、执着的刚毅性格;从生产方式来看,游牧、渔猎为主的经济,养成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所以,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一直具有豪侠尚武、多情重义的古朴民风。后来,农耕经济得以发展,由于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较之中原要轻松许多,加之一年长达几个月的霜冻期所带来的农闲,养成了东北人春秋勤劳耕作、冬季闲散安逸的生活节奏,也形成了东北人朴实慷慨、邻里亲近、俏皮乐观、自娱自乐的性格。此外,与关内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广大地区相比,东北民间素来少有封建礼教的约束,多情重义的特征使得东北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人直率爽快,但也常常考虑不周、意气用事。正是东北人这种长期形成的民族特性,使得东北的文化呈现了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朴刚性的格调。
东北各民族有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初期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历史,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狠、真诚与奸诈的斗争过程,表达了各民族人民美好的理想和生存信念,在东北人心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东北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充分表现了各民族的个性。如《天池》神话记载了长白山的火山喷发和天池的形成过程。传说在上古时期,长白山每年都喷出万丈大火,烧尽一切生灵,日吉纳姑娘请风神吹灭大火,但风越吹火越大;日吉纳又去请雨神浇灭大火,但雨落火中化为雾气,火势还是不减;日吉纳又去请雪神降雪灭火,但雪化水蒸,火山照样喷发。*后日吉纳向白天鹅借了一对翅膀,飞上天庭,请求天神帮助灭火。天神给她一块*冷*冷的大冰块。日吉纳带着冰块投入火海,把火魔冻僵了。火山停止了喷发,变成了现在的天池。
这则神话不仅讲述了天池的形成和活火山变成死火山的经过,而且歌颂了为民造福、敢于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日吉纳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聪明的才智是满族人性格和品质的写照。
满族的发源地盛产人参。关于人参的传说很多,也很动人。人参被形象化,成为心地善良的美女。《红参姑娘》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传说有个善良厚道的少年,同父亲一道上山挖参。他们发现一棵老参,一挖,人参变成少女,红衣红裤,逃出山口,少年没抓住她;第二年春天又去挖参,这姑娘又跑了;第三年,少年一把拉住姑娘。姑娘恳求说:“我已九百九十九岁了,再过一年就是参仙了。你放了我,我将来一定报答。”少年放了人参姑娘。又过了一年,红衣红裤的人参姑娘来了,与少年结了婚,生活富裕而美满。这是表现理想和歌颂纯贞爱情的故事。少年和红参姑娘的善良、忠贞,表现了满族青年男女的美好品格,也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于人参的传说,在东北流亡作家作品中,有很多表现,有的干脆就写成神话小说。如骆宾基的《蓝色的图们江》。
蒙古族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蒙古族人放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美好理想和胜利信心。《英雄古那干》是一篇英雄传说,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古南乌兰巴特尔为民除害,左手扑灭东方的妖精,右手扑灭了西方的魔鬼,有惊人的膂力和超人的智慧。古南乌兰巴特尔的形象是蒙古族人民理想的化身,妖精和魔鬼是社会邪恶势力的写照。蒙古族神话带有稚朴的“野”性,具有永久的魅力。
朝鲜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能反映民族习俗和美好理想的是那些描述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的,解释民俗源起的和动物、植物的物性特征等方面内容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是《红松与人参》《金达莱》等。
《红松和人参》叙述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朝鲜族人的纯贞、刚毅性格和美好理想。长白山下的一个山沟沟里,住着一个小伙儿,名叫红松。红松父母双亡,以打短工和卖柴为生。二十多岁没有娶妻。一天,红松进山打柴,发现了一株人参。按习惯,人们只要发现人参就马上将其挖出来,因为那是值钱的宝物。而善良的红松却在心里想,让它再长一年吧,也许会长得更大更美。他用红绫小心翼翼地系在人参的茎梗上,生怕把它弄坏了。第二天,他到另一个山沟去打柴,又发现一株人参。茎梗上系着红绫,分明是昨天那个山沟沟的人参,可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小伙子呆然望了一会儿,用手轻轻地摸它的叶片……突然,人参自己从地里出来。红松惊异地将它捧起来,仔细看来,它长得和女孩一模一样,白白的,胖胖的,可爱极了。他把它带回家,放在柜里。又过两天,红松打柴归来,发现小茅舍里非常亮堂,进屋一看,一个举世无双的美丽姑娘,脖上系着红绫,扑闪着大眼睛微笑着向他迎来。
红松娶了参女。不久一个有钱有势的无赖把红松叫去,要求他把欠债立刻还清。红松说没有钱,财主说:“人不是钱是什么?”红松回家与参女商量,参女非但不忧愁,反而高兴地说:“就到我千年居住的天下名胜长白山去吧。”他们连夜逃上山去,后面追赶的人也到了,参女微笑着让红松站好,吹了一口气,红松变成一棵粗壮挺拔的大松树,参女又变成人参,依偎在红松身边,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据说长白山上盛产的红松和人参就是他们繁衍的子孙。
故事优美动人,人物性格鲜明,红松的勤劳、善良、朴实,参女的美丽、纯贞、聪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在严酷的现实环境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

]

本书特色

[

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丛书通过流亡文学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读者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命图景。

]

内容简介

[

谢淑玲的《东北流亡作家的整体性审美追求》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东北流亡作家的整体性审美追求》共分为四章,包括《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倾向》《东北流亡作家的艺术表现》《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等内容。本书从东北流亡作家形成的文化积淀、构成原因、与左翼文学的默契、创作倾向、艺术表现、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等方面对东北流亡作家这一群体的审美追求进行了系统地阐释和梳理,特别是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揭示出悲情之美、苍凉和野性之美等多元的审美追求。

]

作者简介

[

谢淑玲,女,硕士研究生学历,长期从事东北流亡文学的研究工作,退休前曾任辽东学院中文系教授、主任。

]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东北流亡作家形成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东北流亡作家的构成及形成原因
第三节 东北流亡作家与左翼文学的默契
第四节 东北流亡作家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倾向
**节 发自东北地域的声音
第二节 东北流亡作家的文艺思想与艺术来源

第三章 东北流亡作家的艺术表现
**节 主要作家作品巡视
第二节 作品的艺术特色
附录一 萧军、萧红来往书信
附录二 萧军致王德芬书信

第四章 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
**节 孤寂的内在情绪
第二节 凄美的回忆式
第三节 多元的审美追求
附录一 《呼兰河传》序
附录二 《萧红小传》(节选)

结束语
主要作家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封面

东北流亡作家的整体性审美追求

书名:东北流亡作家的整体性审美追求

作者:谢淑玲著

页数:162页

定价:¥40.0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3-01

ISBN:9787531355595

PDF电子书大小:12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