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节选

[

“《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徐铸成不是《文汇报》的创始人,但《文汇报》能够成为旧中国广有影响的报纸,与徐氏的一支如椽之笔分不开。报因人名,人以报传,徐铸成光大了《文汇报》,《文汇报》也成就了徐铸成。徐氏曾自豪地说,《文汇报》是用自己的墨汁“喂大”的。考察《文汇报》的发展历程,这话的确不是妄言。
1937年11月13日,上海陷于日寇之手,不过上海各报在成为“孤岛”的租界仍可以照常出版,大体上还能保持原有的爱国立场。一个月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日本占领军通知上海租界各家中文报纸,自12月15日起必须接受新闻检查。租界当局无奈,只好向日方屈服。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除《新闻报》和《时报》接受检查继续出版外,《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义不受辱,纷纷停刊或迁移外地出版。
接受日方新闻检查的《新闻报》、《时报》被人唾弃,新出版的《新申报》等汉奸报纸更为人所不齿,而上海市民又急于知道抗战新闻和战局形势——旧中国新闻业*为发达的城市一度出现了“新闻真空”。《文汇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文汇报》不是由一个或几个资本家创办的,也没有任何政党作后台,而是由几个并无资财的人,偶然凑合起来的,这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例。在发起创办《文汇报》诸人中,出力*巨者首推产宝礼。严曾任沪宁、沪杭两路路局会计处稽核,办过广告公司,主要经营路牌广告,也代办报纸广告,在新闻界颇有朋友。1937年初,两路局部分中层职员成立“新新俱乐部”,在南京路一家旅馆长期包房,作为工余娱乐消遣之用。严宝礼是俱乐部中*为活跃的人物。抗战爆发后两路局遣散大部分职员,这些俱乐部成员拿到了不菲的遣散费。此时上海不少报纸停办,一批失业的报界人士,如《新闻报》的严独鹤和徐耻痕、《申报》的金华亭、《社会日报》创办人胡雄飞、《生活晚报》社长吴农花等,也常来俱乐部聚谈散心。闲谈中,胡雄飞向严宝礼等提议,用俱乐部成员手中的两路局遣散款办一张新报纸,这样大家有事可做,也不至于坐吃山空。胡的提议得到了以严宝礼为首的多数人的赞同,大家认为当时在上海办报,销路不愁,再说办报本轻利重,而且名利双收。当然,通过办报宣传爱国抗日,获得国人好评,也是这些人的共同愿望。
为避开日方新闻检查,这帮人决定借鉴上海《大美晚报》和《华美晚报》的做法,挂洋商牌子,聘请英国人克明(H.M.Cumine)任发行人和董事长。经过短期筹备,《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正式创刊,克明任发行人兼总主笔,严宝礼任经理,胡雄飞任协理兼广告科主任,胡惠生任总辑。在创刊号上,以“本报发行人兼总主笔”克明的名义发表了《为本报创刊告读者》:
余前办英文文汇晚报时,即抱中英合作之宗旨,今发行华文文汇报.当亦本此宗旨,盖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之历史,为东亚文化之策源地;而且地大物博,实蕴藏无限之宝藏,其前途之远大,更非他国所能企及。英国乃一民主国家,对于他国均抱善意合作扶助其成长曲态度。英国人民对于中国尤有好感,不但爱好其文化,抑且深信中国’的复兴民族建立新国家,必有待与英国的合作。所以本报刊行的宗旨自在鼓吹中英合作,此其一。
依余所信,中国未来的政治,必渐趋于民主化的一途,惟民主国家的培养与形成,必待报纸的启迪民智,养成民主政治的氛围;而报纸如何始能完成其任务,尤必赖言论的自由。英国之所以成为民主国家者,实由其国内言论自由,不受丝毫的统制。是以本报本着言论自由的*高原则,绝不受任何方面有形与无形的控制,如不幸遭受外界的阻力,余必负责设法消除之。此其二。
报纸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其所负的使命,一则为灌输现代知识,另则为报道消息,是以报纸的生命.在其独立的报格,不偏不倚,消息力求其正确翔实,言论更须求其大公无私,揭穿黑幕,消除谣言,打破有闻必录之传统观念。所以本报同人必遵行此记者纪律,始终不渝,以建树本报高尚之报格。此其三。
*后,有不得不郑重声明者,即本报刊行,绝非为投机取利,而实为应环境需要而产生,故必竭本报同人之力,为社会服务,凡若有利于社会公众之事业,无不欲先后兴办,以谋大众之幸福,而副读者之期望也!
《文汇报》创刊时,徐铸成已被《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遣散,闲居上海。徐铸成1927年冬在北师大读书时,就进入胡政之开办的国闻通讯社,两年后调到天津任《大公报》编辑,颇受总编辑张季鸾赏识,不时外派采访重要政治新闻。1932年至1935年,他被外派到汉口,任《大公报》驻汉口特派记者。1936年《大公报》上海版创刊,他又被调到上海任要闻编辑。《大公报》的人事安排一向由胡政之负责,徐铸成进入《大公报》后受到不断提拔,可见胡对他是器重有加的。胡政之不止一次勉励徐铸成要以《大公报》为终身事业,徐也一直把《大公报》视为自己的“家”,勤奋工作,以报胡政之的知遇之恩。不料日寇侵华,“深怀文章报国之志”的上海《大公报》人誓不投降,拒绝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宣布自动停刊。报纸停刊次日,胡政之即宣布除留下副经理李子宽等少数人负责善后外,其他员工一律就地遣散,各谋生路。徐铸成亦在遣散之列,他**次尝到了失业的痛苦,六口之家的生计顿时失去着落。徐铸成失业后,幸有原来的同事、正在重庆担任《国民公报》总编辑的杜协民,约请他担任该报驻沪记者,月薪四十元,聊以缓解燃眉之急。虽然他后来再次被胡政之邀入《大公报》,但对老板一脚把自己从《大公报》这个“家”中踢出的铁面寡情,始终不能释然于怀。
《文汇报》创刊在即,可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社论写手。严宝礼得知徐铸成的境况后,就派储玉坤约请徐铸成为《文汇报》撰写社论。储玉坤是徐铸成的宜兴同乡,刚从接受日方检查的《新闻报》愤而辞职,应聘《文汇报》任国际版编辑。严宝礼开出的条件为:徐每天为《文汇报》写一篇社论,每篇四元计酬,待营业发展后升为十元(暂以四折计薪);言论没有限制,题目和内容,一切由徐决定,报馆保证不加删改。优渥的稿酬对徐铸成来说不啻雪中送炭,不过更吸引他的是自己可以放言高论,一天一篇社论等于是包办了《文汇报》的言论,这对一个报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徐铸成当即应承下来,并找来同被胡政之遣散的杨历樵,分担国际问题的社论写作。
70年后的今天,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张张发黄的《文汇报》,仍能感受到徐铸成当年奋笔疾书时的慷慨激昂,被他那支千钧之笔流淌出的文字所震撼。徐铸成所写的、也是《文汇报》发表的**篇社论是《淞沪之役六周纪念》:“吾人认为中国民族前途之光明,于一二八之役已吐露其曙光矣。今中国军民如能本一二八之役的精神,坚持到底,*后胜利自可从万分艰苦中获得。”他告诫上海市民“地球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孤岛,上海尤其不能和内地脱离关系;四周的巨浪,随时可以把你们吞没;天空的铁鸟,随时会震伤你们的心弦;你们应该时时刻刻紧紧把握住你们的灵魂,应该时时刻刻记住你们处的地位;为了你们自己,不应该再这样苟安逸堕;为了你们的子孙,更应该时时有所警惕。”对上海工商界等几个想投敌的“软骨头”,他又撰写了《告若干上海人》社论,严正警告这些人赶快悬崖勒马,不要“去当小丑”,“你们要继续循着正路向前走,切勿恋着昙花~现的幻境,被漫天的风沙,葬送了自己!”
《告若干上海人》发表后翌日,报馆接到恐吓信,说《文汇报》言论激烈,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后若不改弦更张,再有反日情绪,将有杀身之祸。第二天,报馆即受到暴徒炸弹袭击,造成职员死伤。徐铸成闻讯后既愤慨又不安,打电话问储玉坤社论要不要继续写,如果改变态度,宁愿搁笔。储玉坤请示严宝礼,严斩钉截铁地回答:照样写下去12月12日,《文汇报》发表《写在本报遭暴徒袭击之后》社论,指出炸弹的光顾、黑暗势力的进攻,正足以证明同人的苦斗已获得相当成效,发誓“愿为维护言论自由奋斗到底”。
《文汇报》开办费仅有七千元,根本买不起印报机。严宝礼向留守上海《大公报》的李子宽求助。李子宽请示胡政之后,同意以优惠价格承印《文汇报》,卷筒白报纸也由《大公报》垫用,费用日后结算,同时把《大公报》设在福州路的营业部租借给《文汇报》作馆址。可以说,《文汇报》是“借鸡生蛋”,在《大公报》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问世。胡政之如此慷慨地帮助《文汇报》,除了《大公报》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是看重《文汇报》的爱国立场。
有了这层关系,胡政之当然会关注《文汇报》的情况。就在报馆挨炸的那天下午,胡政之约见了徐铸成。落座后胡一反平常的严肃态度,含笑问徐:“《文汇报》的社论,很像是我们自己人写的。你知道是谁写的吗?”徐立即回答:“是我学写的,胡先生一定看出它的肤浅、幼稚吧。”胡连忙说:“不,不,写得很有文采,构思也很深刻。就是有些地方,太激烈一些,怕出问题。”当徐铸成把报馆已经挨炸、严宝礼坚持报纸态度不变的情况告诉胡政之后,胡终于说出了自己约见徐的用意:《大公报》投资一万元与《文汇报》合作,条件是徐铸成进《文汇报》负责编辑部,抓言论方针。
徐铸成同意进入《文汇报》,胡政之即派李子宽与严宝礼商谈具体合作事项。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文汇报》原始资金升值为两万元,《大公报》投资一万元(分月在排印费和填付白报纸项下扣除),双方所占股份为二比一。
1938年2月下旬,徐铸成走马上任,以主笔名义主持《文汇报》编辑部,从此和这份报纸结下了二十年“牢不可破”的关系。
严宝礼对徐铸成的赏识之深、任事之专,在中国新闻史上堪称佳话。当他和李子宽谈判《文汇报》与《大公报》合作时,《文汇报》的一些董事,对于《大公报》方提出要徐铸成主持《文汇报》编辑部这一条件,颇有异议。严宝礼力排众议,坚决认为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新闻人才,一口应承。徐铸成人《文汇报》后,严宝礼委以他“主笔”职务,并授予处理编辑部大权,使他的权力凌驾于总编辑之上,这种人事安排在当时的报馆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使徐铸成把《文汇报》当作自己的事业,严宝礼除了为徐制订高额薪酬,还特意把《文汇报》“发起股”一千元让给徐,使他成为报纸的股东之一。
严宝礼如此器重徐铸成,当然有功利的一面,就是仰仗徐氏的一枝健笔使《文汇报》赢得读者,扩大发行,招徕广告,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不过,也不能否认两人在办报思想上有契合之处。实事求是地讲,严宝礼在策划创办《文汇报》时,办报思想还是模糊的,只有一个笼统概念,仅仅认识到报纸对于社会的功效不可估量。但是随着筹备工作的推进,他的办报思想逐渐清晰。据储玉坤回忆,在《文汇报》出版之前,严宝礼曾让他写一篇“发刊辞”,向读者宣布《文汇报》的办报方针,表明报纸的态度和立场。严提出四条意见作为“发刊辞”框架:(一)主持公正言论;(二)树立高尚报格;(三)有独特之消息;(四)无外来之阻挠。《文汇报》创刊当天发表的《为本报创刊告读者》,虽由克明署名,实际上是由储玉坤遵照严宝礼的意见执笔撰写的,*后征得其同意定稿,可以视为严宝礼的办报思想。对于一个从没有新闻从业经历的人来说,严宝礼能够提出以上四点意见作为《文汇报》的办报方针,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出手不凡和立意宏远。徐铸成为《文汇报》“学写”的《上海并非孤岛》、《告若干上海人》等社论,才气横溢,文笔犀利,真知灼见,深入浅出,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使严宝礼确信这样的人与文,正是《文汇报》所需要的,与自己为报纸定下的“主持公正言论”、“树立高尚报格”等方针不谋而合。因此,即使报馆因徐的激烈之文而受到暴徒炸弹袭击,即使其他同事反对,严宝礼依然支持徐放言高论,并把他延揽人报馆主持编辑部。可以说,没有严宝礼,《文汇报》不可能呱呱降生;没有徐铸成,《文汇报》也不可能异军突起,光焰万丈。后来《文汇报》停刊,徐铸成重入《大公报》,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留在上海的家人一直由严宝礼照料,柴米无缺,安度过了漫漫长夜。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复刊,徐铸成毅然离开《大公报》,再次与严宝礼携手,这未尝不是一个有力因素。严宝礼与徐铸成的关系,颇有些“管鲍遗风”。
徐铸成没有辜负严宝礼的厚望,他主持《文汇报》编辑部一个月后,报纸销数即直线上升,突破一万大关,广告亦剧增,甚至经常出现广告客户排队、争取早日刊出的盛况。当《文汇报》“一鸣惊人”的时候,上海某小报登出一条“花边新闻”,挖苦徐“像彗星一样”,一夜之间成了新闻界的名人,言外之意,声光虽大,转瞬就要熄灭的。但是,徐铸成带着一帮被称作“乌合之众”的年轻人,硬是在上海滩创造了辉煌。四个月后,《文汇报》发行量激增到近六万份,超过老牌报纸《新闻报》,一举成为当时上海发行量*大的日报,报纸也由原来的对开一张半扩充到四大张。
《文汇报》获得巨大成功,使年仅三十一岁的主笔徐铸成激动不已,信心倍增:“有一天黎明,我工毕回家,到霞飞路、吕班路口时,就下车让汽车回去,到当时的‘法国花园’去了一圈。看到树荫下、水池边靠椅上坐着的人,不少埋着头在看报,我走近一看,十之八九都是《文汇报》。我抹着感激的热泪,暗暗自己发誓:尽管我十分幼稚,我一定尽力办好这张报纸,尽力跟周围的恶势力斗争,决不辜负读者的鼓励和期望。”’
《文汇报》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创刊适当其时。当时孤岛民众抗战热情高涨,平时看惯的大报大部分停刊,继续出版的《新闻报》只能刊登经日方检查过的新闻,《时报》每每为日伪张目;几张所谓的洋商报如《大美晚报》、《华美晚报》或言论吞吞吐吐,或态度暖昧;进步的《译报》只译载外文报刊内容,《导报》还没有创刊。在这样的情况下,《文汇报》应运而生,等于是填补了“新闻真空”。其次,《文汇报》编辑部虽然多为年轻人,没有什么办报经验,但是大家团结一心,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说敢写,敢闯敢拼。“*主要的,是虽然挂着洋商招牌,却敢于闯出洋商报的禁区,说出爱国的中国人要说的话,报导他们要知道的消息。我在未参加前写的社论,就一直以中国人的**人称说话。主持编辑部的**天,我就‘自说自话’地决定了编辑方针,是‘挂洋招牌,办中国报’。””徐铸成认为,《文汇报》虽然挂着洋商招牌,编报者却是爱国的中国人。因此,报纸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民族大义,宣传抗战救国,反对卖国投降,不论在社论、新闻标题和新闻写作方面,还是在副刊编辑等方面,都堂堂正正、毫不隐讳地表达这个立场。
 ……

]

相关资料

[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评述了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三位报人的事迹,特别是写了许多故事和细节,对历史事实作了认真的核对和考证。既是信史,又有可读性,在中国新闻史论著中也是一种创新。

   丁淦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三位民间报人,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三座高山。作者以可信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记叙了他们的业绩,为薪闻学提供了令天仍应遵奉的精辟见解,也为今天的新闻记者们构建了光辉的楷模。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脚印去开创草根新闻的新路。

   童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

本书特色

[

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文汇报》《大公报》《观察》。大变局中的心灵史,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著名教授丁淦林,童兵,力荐。

]

内容简介

[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

作者简介

[

陈建云,生于1967年,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报人与报史、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著有《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等。立身正大,为学真诚,愿与同好交流砥砺:cloudsuntree@sina.com。

]

目录

前言已将书剑许明时——徐铸成与《文汇报》 “《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香港《文汇报》“色彩不宜太红” “独立”何以“左传” 欢乐中的迷惘 从《文汇报》到《教师报》 《文汇报》“失而复得”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两姑之间难为妇——王芸生与《大公报》 《大公报》社论作者是“法西斯的有力帮凶” “王芸生君是双料的新华社应声虫” “世界需要中道而行” 胡政之“国门边上”的努力 “我到解放区,我投降来的” 上海《大公报》宣布“新生” 躬逢开国大典,庆幸此生不虚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自由主义者的悲歌——储安平与《观察》 “《客观》就是《观察》的前身” “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动荡时局中的那颗平静之心 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 欲采蘋花不自由 此《观察》非彼《观察》 自由主义的回光返照后记

封面

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书名: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作者:陈建云

页数:255

定价:¥29.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33450861

PDF电子书大小:6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