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小说-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

节选

[

bsp; 编者的话(代序)
    红孩
    大凡识字的人,一定会阅读很多的读物。在众多的读物中,文学作品肯
定不同于文件、信件、报纸、公告、讲话稿一类的东西。那些东西往往很直
白,看看就会明白。文学作品的不同在于,你看过了,不等于你就看明白了。
譬如《红楼梦》。不然,就不会产生“红学”,引得那么多的人为它研究,为它
争论。当然,还有许多的诗歌和散文。
    在当下的文学刊物中,小说自然是重镇。除了十几家专发散文和诗歌
的刊物,基本上以小说控股。有的综合刊物,虽然也发些散文、诗歌,不过十
几个页码点缀一下而已。通过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不可以说在读者中读小
说的人居多?我觉得,从狭义的文学体裁分类,完全可以肯定,小说拥有的
读者*多。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分析,读者为什么要看小说。我以为,看小说就是
看故事,看热闹。多年前听作家陈建功讲课,关于小说的定义,他大致的意
思是“把生活中一些不相识的人,通过自己的想像,将他们弄在一起,让他
们热闹热闹而已”。这话很精彩,也很通俗,我觉得不错。根据自己的经
验,我也曾作过这样的表述:散文和诗歌是说我的世界(向内),而小说则是
我说的世界(向外)。就是说,我们在拥有一个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同时,还
有一个作家给我们提供的想像的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的那
个世界。这样,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从而丰富了人
们的精神生活。
    过去,也有人说过,作家再能想像,也没有生活本身更丰富。这话当然
不错,但这里有一个思维上的认识问题。我们说作家能创造第二世界,好像
 那第二世界就一定要高于**世界,这显然是一个误区。不论是哪个作家,
知识积累再厚重,生活阅历再丰富,其终究还是个体。想想看:一个个体无
论如何是不能与整个大千世界相比拟的。所谓的高于生活,并非是指高于
所有的生活,而是指高于作家自己看到的和感知的生活。一个作家写一些,
另一些作家也写一些,累计在一起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升华与丰富。我
们为什么反对雷同化作品,其意义就在于雷同化缺乏创造。离开了创造,艺
术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文学的可贵在于发现,小说的可贵也在于发现。这个发现是通过作家
眼里的“这一个”去感应世界的“那一个”。“这一个”可以是“阿Q”、“孔乙
己”那样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唤起人类共鸣的某种思想与情感。谁创造
的越多,谁对文学的贡献越大。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创造出典型人物的作家
能称为大师。四大名著的作者可以成为大师,鲁迅、老舍可以成为大师,因
为他们创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
    *近几年,文学界有个提法,叫“贴着地面行走”。意思是作家要深入
生活,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我们注意到,有一批作家一直在做着这方
面的努力。比如早些的刘庆邦、何申、谈歌、关仁山、肖克凡、孙春平,近些年
的孙惠芬、郭文斌、曹征路、李铁、陈启文、吴克敬、胡学文等人。熟悉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文学,特别是小说,一直有贴着地面行走的传
统,特别是鲁迅、老舍、赵树理、柳青、浩然、路遥那样的经典作家,几乎代表
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即使新时期出现的刘心武、从维熙、蒋子龙、铁凝、
陈建功、贾平凹、莫言、冯骥才、王朔,他们的成名作品也都是反映底层人命
运的。那么,文学经过八十年代关注生活、干预生活的传统之后,自九十年
代中后期开始有意识地整体向内转,结果作品越来越小众化。于是,人们远
离了小说,文学期刊发行的大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造成的。从文
学的发展规律来讲,这似乎无可厚非,一个流派,一种思潮,在一定时期盛行
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大量所谓“贴着
地面行走”、“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小说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并不是
来自于生活,而是作家想当然的杜撰。就个人而言,我不大接受“底层”、
“弱势群体”这样的词汇,如果一个作家总是把这些词挂在嘴边,这就意味
着他仿佛是中层,上层,是强势群体。在小说里,不论是哪种人,他们不过是
作家笔下的人物而已。在人物塑造上,只有典型不典型,而不能有皇帝与平
民之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分的强调人物的社会属性,就会淡化它的
艺术

]

封面

争鸣小说-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

书名:争鸣小说-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

作者:红孩

页数:385

定价:¥27.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35436269

PDF电子书大小:7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