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疆-寻找失落的绿洲文明

节选

[

发现新疆——新疆探险的九个谜
  20世纪是新疆探险发现的世纪。从1900年3月28日楼兰文明复显于世,到2001年1月,考察队重新抵达神秘莫测的小河5号墓地,这一世纪间,以1901年3月3日发现楼兰古城为标志,一系列带有颠覆性的发现,吸引了举世关注的目光。从那时至今,丝绸之路热方兴未艾,新疆则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调色板,成了观察绿洲文明的历史长廊。
  19世纪后期,新疆的绿洲城镇被外人视为“没有新闻”的沉寂之地。伴随野马(普尔热瓦尔斯基马)、新疆虎、野骆驼等突然为世人所知,新疆独有的野生动物肆意践踏了世界已知的动物生存秩序。当人们还沉浸在这些新闻造成的激动兴奋之中时,在这“世界上离海洋*远的地方”,为流沙湮埋的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精绝、楼兰古城……一系列遗址浮出瀚海,如同田径锦标赛上的接力,使人们目不暇接。20世纪的新疆,以*快的速度刷新了人们的知识库存,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以前从没有人问过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新疆古代文明的特点,世界上东西方文明互相吸收与补充的过程,绿洲生态的生死玄关等全新的知识领域。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从事新的探险发现的同时,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以期提升探险考察的实践与人文地理研究的学术水准。
  我曾一次次进入新疆探险发现的现场:楼兰古城、小河、米兰、精绝、丹丹乌里克、喀拉墩、麦德克、阿不旦、通古斯巴孜特、鸽子塘、约特干、兴地、营盘、玛札塔格……,我也曾一遍遍重温探险家的记录,不厌其烦地从当地居民中搜集世代相传的故事。初衷本是复原发现过程,寻找失落的文明,为通过新疆探险发现的世纪考核作试前热身。
  作为**份答卷,本文将解析几个与新疆探险发现有关的谜,它们包括:楼兰古城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三房间”是什么性质的建筑?中国西部*古老的驿车为什么会出现在楼兰古城?精绝遗址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佛教文明为什么率先为塔里木的绿洲城邦接受?精绝的“西域**桥”在当时起什么作用?精绝遗址为什么被放弃?塔里木东端是否经历过突变性的生态灾难?塔里木绿洲文明的特点是什么?
  得出具体的答案,并不是本文的惟一目的。我们是希望通过清理探险发现的现场,开拓出一个认识生生不息的绿洲文明的宽广视角。
  须找回。第二天黄昏,奥尔得克带着铁锨赶上了南行的队伍。他告诉赫定:昨晚后半夜刮起了大风,他一度迷了路,闯入另一个遗址。那地方遍地是散乱的木雕、木材。他带回来一块精美木雕作为样品。他特别提到:他的马对这些木雕惊骇已极,不让他拿着木雕走近,甚至惊嘶着挣脱了缰绳。就是这个佛教艺术风格的木雕提醒赫定,他显然与什么重要的内容擦肩而过了。第二天,按日程继续南行,驼队启程时赫定许诺:明年这个时候,再回到这一带来寻访这个从不为人所知的沙埋隐秘。这个插曲便是从史册中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的西域古国楼兰即将复显于世的前兆。
  1901年春,赫定重返这一带,寻找那个有木雕的遗址。但工作并不顺利,他曾几次想放弃。1901年3月3日。如同1900年一样,行进中的向导与驼夫们突然止步,连骆驼也面面相觑:一个庞然大物挡住了去路,以后的实测证实:那是一具有八九米高的佛塔,佛塔脚下,气势恢宏的古城分布在一道运河两岸。古城如同中了魔法而睡去,异样的沉静使赫定为之震慑,似乎城中居民刚匆匆离开,他们就接踵而至了。一辆马车巨大的木车轮才修补完好等待重装上路,一栋房舍荆门半掩,主人似乎知道有远客将临……。除佛塔,古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物,是由四堵厚实的墙壁分割成的遗址。后来,佛塔成了古城象征,那建筑遗址则被称为“三间房”,此地先后出土的重要文物大都来自“三间房”墙脚下有两千年历史的垃圾堆放处。这些文物有木简、纸本文书,它们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词汇“楼兰”。凡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楼兰,《史记》、《汉书》等典籍有关楼兰的章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楼兰是在无人定居的荒漠发现的**个见诸中国史册的、在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沙埋古城,这也是楼兰立即引起举世关注的原因之一。
  来到楼兰古城时赫定并不知道,不久前,他的潜在对手——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楼兰古城西南方1000公里之外的尼雅河尾间,找到了另一处楼兰王国时期的遗址,由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定,这遗址是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在精绝,斯坦因居然找到了七百多件使用楼兰的官方文字怯卢文书写的木牍。中世纪中文文献曾将“胡语”之一的怯卢文,形象地称为“驴唇书”,可是,从5世纪以后,谁也没有再见过“驴唇书”。随着楼兰亡国,怯卢文立即成为死去的文字。精绝发现的怯卢文文件反复出现了一个词汇“KRORAYNA”,学者们断定,KRORAYNA,就是与中文“楼兰”对应的词汇,就语源来说,楼兰的含义是“城市”。
  从此,经中国正史与楼兰自己的官方文字双重认证,楼兰王国复活了。新疆探险发现很快就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实际上从楼兰重新被发现起,误读也随之出现。其中之一是:楼兰古城并非1901年3月3日,而是1900年3月2813被重新发现。也就是说,寻找铁锨时奥尔得克无意闯入的有木雕的遗址,其实就是楼。兰古城。随之出现争议的有:楼兰古城是不是楼兰王国的都城?文书中的海头何在?遗址L.K.是不是楼兰国的首都?与之相关联的还有:楼兰古城为什么被放弃?为什么在当地没有发现汉人的墓葬?
  罗布人奥尔得克是新疆探险史关键人物。可1900年奥尔得克找铁锹时误人的遗址不可能是楼兰古城。
  后来,斯坦因曾为罗布荒原的古迹作了编号,从L.A.到L.T.。
  共20处。楼兰古城,即L.A.。1900年3月28日遗失了铁锹的地方,是L.B.。L.B.由几处相邻的遗址组成,有寺院、官衙、民居等等。赫定驼队路经的是一处寺院,奥尔得克误人的有木雕的地方,是寺院—侧相对独立的建筑。它们都是L.B.的组成部分。奥尔得克带回的木雕并不属于楼兰古城。
  实际只要拿出罗布荒原古迹分布图,就一目了然了。L.A.不在赫定他们1900年3月从北方的六十泉到南方的喀拉库顺的路线上。3月28日营地,离开L.B.不远。3月29日营地(发现铁锹丢了的地方)在L.B.正南约20公里,L.A.则在3月29日营地正东十几公里处。赫定有当时*先进的测量仪器——他就是来罗布荒原做地形测量的。奥尔得克是方向感极强的罗布人,他离开营地时,尚未刮风,据赫定的记载,奥尔得克走了两三小时后,才刮起沙尘暴。而奥尔得克怎么可能从一开始出发就错了,理应向正北,却整整拧了90。角呢?如果一开始就错了,跑到营地正东的楼兰古城(L.A.),那他不可能在当天晚上又穿越地形复杂、毫无参照物的荒漠,摸到L.B.,然后在没有照明(连火把也没有)的漆黑夜里,顺利取回扔在地上的铁锹,再追上探险队。这比大海观察,才感到这个判断不能成立。从实测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古城基本符合汉族“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模式,“三间房”也不例外。“三间房”是一个“册”字型的坚固建筑,三个建筑空间,*宽者1.5米,*窄则只有0.8米。它的长宽之比不但破坏了黄金分割,而且简直不成比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四堵墙厚薄差别相当大,左数第二堵、第四堵竞有近1米厚。这不符合惯例。在“三问房”中,一人独自行走尚且得小心不要碰到两边墙壁,不管席地还是备有椅子,想从容坐下来都难。什么级别的官衙会是这种格局呢?它不可能是中央政府驻节西域的长官公署。
  关于“三间房”的位置与用途,有个情况一直被忽略了。赫定在1901年3月3日拍摄了关于古城的**组相片,其中有一张特别重要: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木车轮,旁边放着两根完好如新的木车辕。我们原来并不知道赫定到达时这辆车在楼兰古城的哪一个位置,车轮直径具体有多大(没有参照物)。但与墓葬中出土的明器不同,它无疑是中国*早的车辆实物,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是西域长史在西域奔波跋涉、送往迎来时实际利用过的交通工具。而且它显然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完全属于楼兰。我在楼兰古城没有找到这个“中国西部**辆马车”,但与其共存的木构件仍然在,比如那个柱础。然而,这个车轮还出现在另外一张照片中。1906年1月18日,英国气象学家亨廷顿来到楼兰古城。亨廷顿是赫定之后、斯坦因之前来到楼兰古城的外国探险家。他也是**个在罗布荒原发现墓葬的人。他为楼兰城拍的照片中,再次出现了这个巨大车轮,还连着一截车轴。首先,据车轮旁边的驼夫身高,可以推断它的直径是1.4~1.6米。另外可以看出,这个车轮是停放在楼兰古城的中心建筑一侧(赫定实测图的“L”)。那么,“K”才应该是楼兰古城的中心——西域长史府。长史的专车自然停放在它的大门边。“F”(“三间房”)西侧有个建筑遗址,应该是西域长史的官邸。有一次来到楼兰古城,正值大风之后,我有幸目睹了“三间房”西侧刚刚被风刮出来的建筑遗址,那精整结实的地龙与柱础,令人印象深刻。亨廷顿走后不到一年——1906年12月,斯坦因就来到楼兰古城,他拍摄的照片中,已经不见那个木质车轮了。同时,他从楼兰带走了大量的东西,据其详尽的清单,也没有包括这个车轮(它确实太沉重了)。这个珍贵的、丝绸古道标志性的驿车,是在1906年1月至12月之间从楼兰古城消失的。
  那么,“三间房”究竟是个什么建筑呢?从古城整体格局与它的特殊结构判断,那是西域长史府的库房,用以保存机密文件与军械、帑藏,所以它*结实,是惟一使用土坯构建的房舍,也是至今惟一站立着的墙壁。有关的文书等就出自它的墙根。著名的《李柏文书》出土地点虽有诸多说法,其实也是出自“三间房”。李柏本人正是前凉的西域长史。
  发现楼兰的直接起因,是一块有佛教艺术风格的木雕。楼兰古城除了佛塔与“三间房”都是利用木材修建的,连车轮都不例外。直到今天,每个去过楼兰古城的人都会为它的恢宏气势感到震惊,也不免为它竟然是一个木制的都市感到惊诧。塔里木的主要建材胡杨、红柳,都是生命力顽强、但生长缓慢的树木。塔里木的古老绿洲文化与植被(胡杨、红柳)的关系,看看楼兰古城就一目了然。1901年初斯文·赫定在罗布荒原作测量时,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的尼雅河下游发现了著名的精绝遗址。斯坦因来到尼雅,原本也只是路过。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与其他仅仅介绍新疆风土人情的旅游书不同。首先,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内容、尤其是近代史内容,让你知道新疆留在中国疆域之内原来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有这么多复杂甚至至今尚未披露的内情,新疆各民族与许多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其次,本书也会告诉你,现在的新疆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新疆虎、普氏野马、野骆驼都渐渐离我们而去,古城、遗址也在渐渐消失,这一切又都是如何发生的?
新疆是个谜,新疆也是我们的未来。

]

作者简介

[

杨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66年毕业于北京人大附中,1968年赴新疆哈密伊吾军马场接受再教育,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80年代初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出版过长篇小说《千古之谜》、《青春只有一次》等。回到北京后,曾数十次返回新疆做考察研究,重点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撰写了以西部探险发现为主题的《荒漠独行》、“最后的罗布人》、《亲临秘境——新疆探险史图说》、《云游塔里木》等纪实作品。

]

目录

发现新疆——新疆探险的九个谜被遗忘的丝绸之路重绘新疆古代文明分布的地图——与《新疆经济报》记者朱又可对话新疆人文地理关键词他们让世界知道新疆跋涉在荒漠与绿洲之间新疆探险家群像永远的第135号探险营地生死绿洲——寻找神秘古城疏勒乌鲁木齐四季探访小河秘境遥远的星辰走进库鲁克塔格吉木萨尔千佛洞之谜北塔山的黎明黑喇嘛与黑戈壁重返黑戈壁内陆亚洲的神和人——1911年至1928年杨增新在新疆阿不旦与罗布人——怀念罗布老人热合曼流放之路

封面

发现新疆-寻找失落的绿洲文明

书名:发现新疆-寻找失落的绿洲文明

作者:杨镰 著

页数:227

定价:¥24.0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37830485

PDF电子书大小:4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