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

相关资料

[

口述历史是大众讲述和书写亲身经历或切身感受、发出并留住更多声音的重要手段、方法和途径。遵循严谨的口述史操作规范来记录癌症患者的治疗康复经历,姚霏老师团队开创了国内*。我敬佩他们的勇气,也赞赏他们的成果。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健康中国城市的研究,姚霏老师团队的这一口述成果,是健康中国城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前诞生的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是中国癌症康复历史中的一块里程碑。姚霏老师从学术出发又牢牢贴近现实的问题意识和呈现方式,令全书有了饱满的内涵和热切的关怀。
——苏智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就像当年动了拍摄《三十二》和《二十二》的念头一样,我的灵感因为这本书再次跃动。如果说慰安妇幸存者的经历隔着时光、隔着山水,让我感到时空的无力;那么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的故事就贴着脉搏、贴着肌肤,有惊心动魄,更是温情脉脉。
——郭 柯
(纪录片《二十二》导演)

任何个人史都是国家史、民族史的一部分。这部癌症患者的个人史,让我们得以从特殊的角度认识人类生命本体与所处社会、时代的鲜为人知的关系,具有动人、震撼、警醒的力量。
——简 平
(作家)

]

本书特色

[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是国内成立zuì早的群体抗癌民间组织,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30年。这30年中,他们经历过什么事情?如今怎么样了?他们如何进行群体抗癌?群体抗癌真的有效吗?会员有什么样的评价?癌症康复者从患病、治疗到康复,都会经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他们有什么经验教训或者忠告?……
带着这些问题,本书口述项目团队与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20位具有代表性的会员面对面地访谈,还原了他们从患病到康复的过程,也见证了俱乐部群体抗癌30年的历程。

]

内容简介

[

本书试图通过口述访谈这一近年来国际流行的记录形式, 还原具有代表性的20位患者从患病到康复的过程, 以此见证这一“群体抗癌”30年的历程。同时通过90后学生的眼睛和笔端, 向社会传达关于癌症防治、生命教育和爱的正确观念。该书将以20个口述访谈、20篇访谈者感悟、工作照片、附录的形式呈现。

]

作者简介

[

姚霏,80后,本业是历史学者。因为生命中几场不期而遇的疾病,开始关注中国的癌症防治历史和患者群体现状。发表过几篇癌症防治史的文章,成果申报了癌症防治史的课题,有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有志于系统研究中国癌症防治历史的学者。同时,并不想仅仅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希望通过带领90后、00后高校学生走近重疾患者和老年群体,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聆听社会边缘的声音,并努力倡导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

]

目录

序言:为“疾病王国公民”发声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三十年

残缺的花,也要吐露全部芬芳(李守荣)
抗癌的征程上,一起加油(黄彭国)
我总共动了九次大手术(殷小玲)
我都想过自杀的!(徐志珍)
心态好,做好事不会吃亏的(乐秀国)
无论生病还是创业,*重要的是靠自己(高秀娣)
“大刀向癌魔的头上砍去”(叶争和)
我的人生是立体的!(何疆萍)
癌症,丰富了我生活的内涵(李辉)
一辈子的责任感(朱莉)
没有俱乐部,我到现在也不可能讲话(张鸿高)
我还能为病友奉献爱心(刘栋樑)
和你的“伙伴”和平共处(王瑛)
深陷泥潭,我们也不是孤军作战(何巧梅)
一切变化是俱乐部带给我的(朱燕燕)
用辩证唯物论来抗癌(许连根)
做我们该做的,其他交给命运(王文平)
我又开始吹奏长笛了(汪文斌)
余生唯愿身边尽是良师益友(刘慧春)
这个事业应该与我的生命同在(袁正平)

疾痛叙事中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
后记

封面

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

书名: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

作者:姚霏主编

页数:307页

定价:¥88.0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1

ISBN:9787544495516

PDF电子书大小:8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