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4辑:Vol.14

节选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4辑)》: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真山昊王墓出土的玉敛葬饰件可以说是珠襦玉匣的原型,但与文献记载对照来看,其与汉代的珠襦玉匣在材质上明显有很大差别。例如《汉官旧仪》中明确记载,珠襦玉匣或是珠玑玉衣均以黄金为缕。然而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玉敛葬饰件,其连接物今已不存,可以推定应当不是黄金。  此外,笔者推断,珠襦的材质在漠代也发生了变化。珠,本义为蚌之阴精,即珍珠。然而古代文献中,取珠之潭圆之形义项者亦十分常见,如玉珠、明月珠、夜明珠等等。上文提及的先秦时期的“珠襦”之珠也多是取珠之圆形义项,而有绿松石、金、玉、琉璃等不同材质。但汉代之珠襦玉匣的珠应当固定指珍珠。首先,从文献记载来看,漠代丧葬中所用珠多为珍珠。《白虎通·崩薨》:“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後漠书·礼仪志下》:“饭啥珠玉如礼。”刘昭注引《礼稽命徵》曰:“天子饭以珠,哈以玉。诸侯饭以珠,啥以璧。卿大夫、士饭以珠,啥以贝。”以上材料单举“珠”字,却与玉并提,自然有所区别,显然不是玉珠,但又与玉、贝有关,应当是指珍珠。其次,在汉人的观念里,珍珠和玉在文化上具有阴阳对应关系。《管子》:“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中国古代的阴阳都有抽象意义,象徵了所有事物中普遍包含的两种相互依靠、转化、消长的对立属性,《管子》一书经西汉刘向编订,所述内容又与《大戴礼记》相合,基本可以反映汉人的阴阳观念。这些记载为珠玉赋以阴阳属性,正是将万事万物纳入阴阳五行体系内的一个具体化尝试,这种理论化的阐释,将客观具体的珠玉的组合抽象化,借用珠玉的文化意义将这对组合固定下来。“珠襦玉匣”之“珠”与“玉”并提,又作为殓服之用,应当是珍珠。汉代中原地区没有珠襦出土实物,可能是因为从西汉前期至董贤时代,中原地区的“珠襦玉匣”葬具系统中所谓的“珠襦”确实是使用珍珠的,後因氧化等原因未能保存。至於前述南越王墓中出现的玻璃珠和玻璃贝,从侧面表明中原丧葬观念中重视珠、贝的影响,而又有地方化特色的因素。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作终制曰:“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後世诗文中,珠襦玉匣遂成为汉代的典型葬制。例如元陈孚《铜雀台》:“不念汉家长陵一坯土,玉柙珠襦锁秋雨。”②钱惟善《金铜双腰袅歌》:“汉侯珠襦烂玉柙,秦皇银海烧鱼灯。”清张垠《李夫人墓之二》:“甘泉图画汉宫春,玉匣珠襦并绝伦。是鬼是人俱可见,可能一见病中人。”目前考古发掘中尚未在魏晋以後的墓葬里发现遇玉衣或类似玉衣的葬具,但文献资料保存有宋代珠襦玉匣葬制的明确记载。《宋史·凶礼·山陵》:“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二十三日,陈先帝服玩及珠襦、玉匣、含、袜应人梓宫之物于延庆殿,召辅臣通观。”《宋会要》中对此亦有记载。但是宋太宗的永熙陵在发掘之前已经多次被盗,《宋史》和《宋会要》中记载的珠襦玉匣并不见踪影,宋代珠襦玉匣的具体形制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基本肯定,直到宋代,珠襦玉匣的葬具系统仍未完全断绝。  ……

]

内容简介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4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所编纂,虞万里教授主编。是一本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学术集刊。目前已出了十二辑,在学术界获得良好的口碑。此次为其第十四辑。收录近期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论文不乏国内外著名学府之一流学者的新学术成果。

]

目录

马叙伦藏书题跋辑录大射典礼的政教意义与流衍《仪礼·士丧礼》之“重”简议《庄子·徐无鬼》“践一知”论索解《荀子》疑义商榷五则珠襦玉匣考《封禅书》“衰山”补释论元封五年前御史监郡与出刺丞相史制度的几个问题《论衡》校注补正(五、六、七)《说文解字》引“孔子曰”疏释两晋礼制因革系年(264-420)《史记》三家注补笺石刻新见唐人着述再补张溥经部史部着述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作者考以三礼解《论语》的典范——江永的《乡党图考》庄存与《易》学与儒家伦理思想德清戴望致新阳张星监函铨解刘咸忻辑佚学思想述论

封面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4辑:Vol.14

书名: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4辑:Vol.14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经学文献研究中心编

页数:309

定价:¥80.0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45812039

PDF电子书大小:6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