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

节选

[

  《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  三苏成为文学大家的原因很复杂,这与自古以来四川文化比较发达有关。在元代以前,四川文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汉赋四大家除贾谊外,其余三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都是蜀人。唐代诗风的创立者陈子昂是四川人;李白虽未必生于四川,但至少青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杜甫也非四川人,但他现存1400多首诗中,有900多首即三分之二是在流寓四川的八年中写的。无论婉约词(《花间集》)还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都产生于四川。宋代刻书业很发达,眉州就是当时的刻书中心之一。这些是出现三苏的大环境,至于三苏出现的具体原因,一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二是靠妻子的支持。  现在很多人喜欢以家学渊源、师学渊源自炫,但家学、师学远没有自学重要。苏洵就没有什么家学渊源和师学渊源,完全靠自学成才。对他成才起*大作用的是他的妻子程氏。据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①载,程氏亦眉山人,年十八与苏洵结婚。在苏、程联姻时,程家虽为眉山巨富,但地位也不显要。程夫人的祖父程仁霸,仅为摄录事参军,而且不久即“罢归”。父亲程文应是大理寺丞,这只是父以子贵而得的“封官”。程夫人之兄程溶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苏、程两家才开始显赫起来。  程家富有而苏家较贫.程夫人到苏家后却恭孝勤俭,无丝毫骄倨可议之状。有人对程夫人说:“若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程夫人说:“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故她不求娘家。苏洵年二十七仍不学,一日慨然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程氏回答说:“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于是尽出服玩卖来治生,不数年遂成富家。苏洵因此得以专志于学,卒成大儒。程氏有文化,喜读书,识大义。苏轼兄弟少年时代是以母为师的,在苏洵游学四方时,母亲程氏对他们亲授以书,成了他们的家庭教师。她曾教他们读《后汉书·范滂传》,要苏轼兄弟以“能死直道”的范滂为榜样。在苏轼十岁以后,在苏洵“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①期间,则是以父为师,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二)说,轼“与辙皆师先君”。苏洵送苏轼兄弟人京应试,二人同科及第,程夫人还未得知消息,就已病逝于家。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说:“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铭日: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苏洵对贤妻之死是很悲痛的,其《祭亡妻文》(卷一五)言其“勉夫”说:“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呜呼死矣,不可再得!”又言其“教子”说:“咻啕抚摩,既冠既昏(婚)。教以学问,畏其无闻。昼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携东去,出门迟迟。今往不捷,后何以归?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大寒酷热,崎岖在外。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叹惊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我今西归,有以借口。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来空堂,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苏洵对程氏是“相期百年”,苏轼兄弟是“期母寿考”,但现实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没有程夫人,三苏父子是不可能有这样巨大的成就的。苏洵的成才比苏轼兄弟难得多,正如清人邵仁泓《苏老泉先生全集序》①说:“二苏具天授之雄才,而又得老泉先生为之先引,其能卓然成一家言,不足异也。老泉先生中年奋发,无所师承,而能以其文抗衡韩(愈)、欧(阳修),以传之二子,斯足异也。”  ……

]

内容简介

[

  我一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三苏,二是宋代。对三苏,既整理其著作文献,又对他们三父子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对宋代,主要是整理宋文,并对宋代文学做多视角的研究。可以说,宋代的三苏、三苏的宋代,耗费了我一生的精力,但值得!  我研究苏轼,始于20世纪“文革”期间。“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运动,因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定为儒家、反动派、顽固派、典型的投机派。骂苏轼为儒家,我无所谓,即使当时正在崇法批儒,但在我心目中,儒家未必不如法家;骂苏轼为反动派,我也无所谓,这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时过境迁,立场一变,结论也会变;骂苏轼是顽固派,我仍无所谓,因为顽固也可说是立场坚定,是“不可夺者,蛲然之节”(宋孝宗《苏轼特赠太师制》)的另一种说法,是“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另一种说法。但骂苏轼是“投机派”而且“典型”,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是人品问题。投机者,迎合时势以谋取个人私利是也。在宋神宗、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以苏轼的才华,只要稍加附和,进用可必;但他却反对新法,并因此离开朝廷,被投进监狱,还几乎被杀头。在高太后、司马光当政时,以他们对他的器重,只要稍加附和,或稍加收敛,不太锋芒毕露,不难位至宰相。但他却反对尽废新法,并因此而奔波于朝廷和地方之间,“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精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苏轼《定州谢到任表>)。世间哪有这样不合时宜的“典型投机派”呢?为回答这些问题,我决心系统研究苏轼,出版了《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为苏轼“翻案”。

]

目录

三苏姻亲考“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三苏妻氏对成就三苏的贡献三苏后代考略苏洵幼女八娘及其《自尤》诗苏过与他的《斜川集》文星璀璨的嘉祐二年贡举论欧阳修欧阳修的“闺阁丑闻“忧国常先众,谋身亦勇归”——论蜀公范镇评苏黄争名说姑溪居士的词论与词作姑溪居士杂考陈师道师承关系辨苏轼与毛滂论苏门后四学士苏洵交游考苏轼与江苏作家的交游

封面

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

书名: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

作者:曾枣庄

页数:250

定价:¥88.0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53108957

PDF电子书大小:4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