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3

节选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3》:  师陀为故乡大野和大野上的人事撰写的志传,虽然以陌生的意象和闹剧般的情节发展肆虐式地向读者展示生命过程及结局的残酷无常,“但也掩不了它字里面的和善”。这种和善首先再现于他对大野的描写。除了《毒咒》里狂躁的万物外,他的浮世绘中也有静谧的风物丹青:“河水在葱绿的岸间懒洋洋流去。鱼时常跃出平静的水面,抛一闪银光,涡一个圆浑,但水仍旖旎前进,弯过为树林遮隐,沉溺于古代迷梦的村庄经过如烟的柳荫,分开浩茫的田野,发出闪闪的一派白光。啄木鸟在林中不倦的敲击。河上升起温腻的蒸汽。气朗云淡,野旷天晴,风微且醉人。”这里的动是亘古的,现世和过去一样都融入它旖旎的过程。生命如常且不倦地变化着。这也许是作者疏离的叙述中暂时的情感回归,但更是一种作者对自己继续是故里一员的宣示。和善的视景式视野重新强调了师陀的系列小说是文学的原乡志,大野、大野上的人和事、它们的志传的撰写人,都是原乡世界变化的生命形式的一部分。物种间的通感让志传作者能完全感受并领会到大野和大野上的人和事的存在、衍变。他像外来者一样审视、描绘他们的生存世界和生命方式,但又像他们中的一员一样懂得他们的狂暴和静息,他们的经验也是他可能的经验。对他们历史性的审视也是对自己以及共有历史的审视。在生生不息同时又暴虐寥落的大野上,人们目的不明却也饶有兴味地演绎着日常生命。《秋原》上争战刚结束,“壕沟还不曾填平”,但“原野确是丰饶”,“血泊上已蓬蓬地生起五谷”。男性乡民们对陌生闯入者的猜忌,加上雄性欲望的膨胀,使他们捉住偶然在豆丛中歇脚的汉子,将他吊在坟园,尽兴赏玩,感到无趣后,一哄而散,只留下夕阳中的异乡汉子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脚尖①。《倦谈集》中的人们已习惯每天两到五个地枪决犯人,人们对此麻木的同时并开始报以欣赏性的眼光。有古董收藏癖的“老者”和生活百无聊赖的两个学徒为破碎的脑袋订立着名目,观看着泥坑中的头颅“捉迷藏”的“游戏”。牧师华盛顿更是早已习惯并爱上了这里“中国式”的生存方式②。《倦谈集》、《秋原》、《雾的晨》、《村中喜剧》等篇目的故事背后展现的似乎是大野上人们麻木、残酷的看客心理。但这样的看客心理似乎也不同于鲁迅《药》里传统村民对现代革命者牺牲的观望不解。《过客》里的人们莫名其妙地向着人群涌去的方向一路跑去,在河里发现了尸体后随意猜测,满足着自我,也欣赏着别人。当他们发现捞上来的尸体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女尸时,虽有些失望,但仍然观看并议论着,种种有趣的故事虽未落实却因讲得头头是道而留在听者(和读者)的记忆里。那睁着乌蓝色眼睛的尸体也在看大家。自始至终,看客心理存在于在场的每一个人,但导致被看者不幸的真正原因却被忘却了,看的行为转化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作者对大野人和事生存方式的审视在此不是悲悯的。悲悯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局外人的情感。这里审视者也是观望人群的一员,审视也是观望。作者、读者都无一例外。《里门拾记》作为师陀文学原乡志的**部,其审视并反思的也是文学历史审视作为一种审美行为的本身,也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望乡传统的讽喻。  师陀高度自觉的原乡志里的原乡,确实不是“乡土文学”中那或需哀婉或需改造的现代历史的过去。过去和现在在这里存在于同一生命世界的变化过程中。这里的原乡既是历史的——有年月有日期有战乱的20世纪现世生活——又是比现世长久的原初的生命恣意。谁说更久远的生存世界不会与现代历史的演变同存且变化着,就像河水总会“在葱绿的岸间”村旁或湍急,或懒洋洋地流淌。游移于讽喻的浮世绘人生和“和善”的丹青风景,也许是希望现世也能静静地旖旎前行,但更是作者对原乡是历史现场的强调。故里和它周围的世界是乱世——躲不开的,历史的。《受难者》里伊的苦难从头至尾与现时的战争和官府的征兵直接相关.就连她丈夫嗜赌败家,她除了忍受无法改变爱子和自己的悲剧命运也是常见的中国女性的历史宿命。《里门拾记》和后来的《果园城记》一样是文学的原乡志,作者对故里生命形式及其历史衍变的审视是有情的。除了意象语言叙述的陌生化、故事的闹剧化和人、事、物间通感的营造,这种有情也呈现在作者不时的和善笔触里,尤其是在他对故乡各色人等的娓娓述说中。他懂得他们,不论篇幅的长短都让他们的心理情感与他们的现世存在一起再现于他们的形象故事里。在他的笔下,酒徒、女巫、寡妇等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哪怕属于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现世生活样式和生命本身的毁灭。他还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众人的抓。“这里有一个例外,即《巨人》里的抓。是至今还活着的人,且不曾在他的‘生传’中杂人他人的事迹。”①巨人抓的“生传”,就像他生存的世界、作者的乡里一样,是现世的,现在进行时的。尽管作者说他不喜欢他的家乡但怀念着那广大的原野,而抓是在那广大原野上出生、长大的,他的生命故事仍然是在这个“鸡,猫,狗争吵的世界”②发生发展的。与他人不一样的是,他挑战式地活在那里,独自住在荒宅里,但“他爱着狗和猫”③。抓确实是不甚可爱的原乡世界的边缘人。如果说他有着大野的魂灵.它的痕迹也是散布在他在家乡的现世生活中的。抓的边缘性不是原生的,而是一种自觉。原乡的习俗给予他的是心灵的伤害:与他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习俗嫁给了他的兄长。  ……

]

内容简介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3》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

]

目录

特稿从《里门拾记》到《果园城记》:师陀小说原乡志系列川大群落“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英国诗学文化与徐志摩的诗艺建构关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研究的几点思考《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国外电影输入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的生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艺外来词、古词语与生造词——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沫若自传》与传记文学——兼论郭沫若与胡适传记文学观之比较《狂飙》与陈铨“民族文学”实践论新视界谈静安寺路对沪上居民现代意识的塑形(1863-1935)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试析上海“黑白影社”的现代摄影创作由木刻到故事——延安时期木刻艺术与文学的互动初探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文学的叙事选择郭沫若研究专题郭沫若思想转变中的瞿秋白因素从国家主义到新国家主义——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郭沫若“五四”时期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诗歌形象的一次重建——以“情绪论”与《沫若诗集》为中心郭沫若对约翰·辛格戏剧的译介和借鉴民国文学研究再论沈从文感悟式批评的特点及其当下启示《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特点及其成因伟大的经典还是巫术魔法选集——胡适与荣格关于《易经》的争论重估黄遵宪的口头传统研究对于新诗的诗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论张爱玲小说的爱情书写“小”人“大”城——以《寒夜》为中心论4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生活民众戏剧社与近代租界文化的历史勾联王独清著译年表(1920-1940)共和国文学研究城愁·乡愁·转型——新世纪初文学空间中的变奏技术、话语与图像:20世纪中国小说暴力书写的视觉化谱系从故乡到死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以于坚笔下的昆明形象为例历史呈现中的当代反思——对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戏剧的文化解读论晚年孙犁的隐逸倾向港澳台文学研究台湾文学中的“民国南京——以《亚细亚的孤儿》、《台北人》和《巨流河》为中心“第二空间”:50-60年代台湾文学与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诞生著述·综述言说女性与女性言说——评宋剑华教授的《“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从地方性到国家性的学术建构——“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述评40年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40年代文学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综述

封面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3

书名: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3

作者:李怡、毛迅

页数:439

定价:¥70.0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3109565

PDF电子书大小:12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