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

内容简介

[

本书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过去30年深圳湾底栖运动监测与研究的成果。

]

作者简介

[

蔡立哲,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7年10月生,汉族,现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任教。
1975年泉州一中高中毕业;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2000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在厦门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如“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海洋污染生态学”“生物监测”和“环境微生物工程”等课程,主持或参加过20余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至2015年5月底,在核心以上刊物已发表论文118篇。获得教育部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次。现任中国贝类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海洋通报》编委。长期为多个中英文期刊评审论文和国家基金委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环境生物监测和污染生态学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创立了“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该指数简单易懂,且可数字化,为生物监测提供了实用的指数;抢先发售记录了台.湾海峡、北部湾等海域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300多种,并对它们的分布和食物类型进行了描述,这些不仅填补了台.湾海峡和北部湾海洋线虫研究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内容,完善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厦门大学建立了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方向,近几年在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有较多的研究。

]

目录

**章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和研究历史1.1海洋底栖动物及其生态价值1.1.1海洋底栖动物1.1.2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1.2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1.3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生态研究1.4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污染生态研究1.4.1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体内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1.4.2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研究1.4.3污水对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研究1.5厦门大学在深圳湾底栖动物方面的研究1.5.1厦门大学在深圳湾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站位的更替1.5.2厦门大学在深圳湾底栖动物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2.1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2.1.1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纽形动物2.1.2多毛类动物2.1.2寡毛类动物2.1.3腹足类动物2.1.4双壳类动物2.1.5甲壳类动物2.1.6脊索动物2.2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遗传多样性2.3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境多样性2.4环境变化对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2.4.1深圳湾水文、潮汐现状及变迁2.4.2城市发展对深圳湾生态系统的影响2.4.3深圳湾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章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习性3.1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活型3.1.1固着生活3.1.2附着生活3.1.3管栖生活3.1.4吸附、攀附、匍匐和爬行生活3.1.5潜居和穴居生活3.1.6凿孔和钻孔生活3.1.7游泳生活3.1.8共生、寄居和寄生生活3.2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运动和环境适应性3.2.1敌害与防御3.2.2潜穴与拟色3.2.3迁移3.3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食性3.4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第四章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4.1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4.2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栖息密度4.3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4.4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划分4.5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栖息环境的关系4.5.1底质和林带宽度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4.5.2潮汐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4.6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4.6.1截污后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种数的变化4.6.2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的变化4.6.3截污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4.6.4截污是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重要条件4.6.5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消长的原因4.7筛网孔径不同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第五章深圳湾潮间带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生态5.1常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5.1.1羽须鳃沙蚕5.1.2腺带刺沙蚕5.1.3溪沙蚕5.1.4尖刺缨虫5.1.5寡鳃齿吻沙蚕5.1.6小头虫5.1.7刚鳃虫5.1.8奇异稚齿虫5.1.9米埔假蛄蛤5.1.10斜肋齿蜷5.1.11莫顿长尾虾5.2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5.3常见大型底栖动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53.1盐度、有机质和黏土含量对米埔假蛄蛤时空分布的影响5.3.2泥沙沉积和鸟类捕食对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尖刺缨虫的影响5.3.3污染等对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和尖刺缨虫的影响5.4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第六章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6.1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计算方法6.2不同年份深圳湾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6.3深圳湾潮间带不同潮层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6.4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影响第七章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7.1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7.2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种类组成7.3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栖息密度组成7.4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生物量组成7.5深圳湾潮间带不同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7.6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7.7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群偏害”现象7.8改造深圳湾潮间带泥滩,提高其净化功能的设想第八章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指数8.1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指数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8.2湿地环境动态评价方法83寡毛类指数8.4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8.5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acrozoobenthos Pollution Index,简称MPI)8.6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 Marine Biotic Index,简称AMBI)8.7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简称M-AMBI)8.8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的平均值和统计值8.8.1寡毛类指数O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2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3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4丰度指数d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5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6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8.8.7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第九章深圳湾的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9.1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9.2国内外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9.3国内外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研究概况9.4深圳湾潮间带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9.4.1种类组成9.4.2季节变化9.4.3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度指数(D)9.4.4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海洋线虫的生态特点9.4.5海洋线虫与寡毛类和多毛类的关系9.5微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9.6深圳湾潮间带的纤毛虫和有孔虫第十章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研究展望10.1我国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和鉴定方法规范化的重要性10.2科普教育和理念更新的重要性10.3深圳湾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展望10.4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研究展望10.5建立深圳湾底栖动物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参考文献附录一大型底栖动物附图附录二深圳湾自由生活线虫附图

封面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

书名: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

作者:蔡立哲著

页数:303

定价:¥78.0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1553527

PDF电子书大小:14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