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论

内容简介

[

《教育通论》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教育通论》之所以取“通论”之名,倒不是重倡30-40年代的教育学之风,而是在于“教育学”的名称突出了其学科特征.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的,以此取名,更应反映教育之学的逻辑体系,体现教育学中的基本范畴与基本结构;“教育概论”之称近年来着重描述的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尤为凸显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相比之下,“教育通论”一则更随意一些,不像“教育学”那样有诸多的学科方面的限制,二则它涉及的范围要较“教育概论”宽泛,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教育基本理论的藩篱。

]

目录

序**章 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一)教育含义的分歧(二)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二、教育的构成(一)教育要素的区分(二)教育要素的分析三、教育的形态(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所作的划分(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所作的划分四、教育的语言(一)教育语言的构成(二)教育口号(三)教育隐喻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二)教育产生的条件(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二)学校的产生(三)学校的发展三、学校的未来(一)学校的未来变化(二)非学校化思潮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一、中国教育传统(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三)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二、西方教育传统(一)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二)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三)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二)心理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三、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二)教育在人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什么是社会(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三)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四)班级是一种严整的社会体系二、教育的社会属性(一)关于教育社会属性的论争(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范畴三、教育受社会所制约(一)教育受社会形态制约(二)教育受社会阶级制约第六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有没有目的二、教育目的是什么(一)教育目的的界定与构成(二)教育目的的特性(三)教育目的的类型(四)良好教育目的的标准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二)人格本位论(三)文化本位论(四)生活本位论(五)伦理本位论(六)社会本位论四、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对我国当今教育目的的分析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一)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二)教育目标第七章 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一)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二)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当代的学校制度(一)1949年后的沿革(二)学制现状三、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界说(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四、终身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一)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二)终身教育的界说(三)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四)终身教育的实施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词义(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课程的类型(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三、教学策略(一)讲述的策略(二)提问的策略(三)讨论的策略(四)角色扮演的策略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教师的地位(二)教师的作用二、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一)教师角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二)教师角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三)教师的角色冲突三、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即道德家(二)教师的知识要求——教师即学者(三)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即艺术家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二)师生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方式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一、教育学与元教育学(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元教育学(三)教育学与元教育学的相互关系二、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二)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三)学科形成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四)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五)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三、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引入(二)以美国为指向的草创(三)教育学的改造与全面“苏化”(四)教育学的中国化(五)教育学的语录化(六)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四、教育科学的类别后记

封面

教育通论

书名:教育通论

作者:郑金洲

页数:396

定价:¥29.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2-01

ISBN:9787561721698

PDF电子书大小:6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