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
本书特色
[
《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完成了黄道婆由历史人物到棉纺织行业神再到历史名人文化三重角色的描述和解析。接着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保存、失忆及重构给予了多视角的诠释,依次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集体记忆建构结果以及不同阶层人群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果以及不同阶层人群对黄道婆历史记忆的诠释;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物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失去记忆的内容以及失忆后对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从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原因、重构的原则和依据、重构的主导力量以及重构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在海南重构后的外在经济价值和内在文化价值,以及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因子,*后运用共生理论建构了文化系统内的三种共生互补模式。
]
目录
导论**章 黄道婆与黄道婆文化 **节 历史人物黄道婆 一、文献解读 二、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三、演绎出来的黄道婆精神 第二节 棉纺业祖师黄道婆 一、行业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二、黄道婆成为行业神的社会背景 三、人们对黄道婆崇拜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黄道婆文化 一、“文化”定义的回顾 二、黄道婆文化的界定 第四节 被争论的历史名人 一、黄道婆籍贯之争 二、黄道婆籍贯之争的诠释 三、认同理论与黄道婆籍贯之争第二章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 **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 一、文献记载 二、标志性建筑物 三、黄道婆雕像 四、纪念日 第二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传递方式 一、宣传教育活动 二、“黄道婆文化”学术研讨会 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l 第三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建构 一、由人到神的集体记忆建构 二、由历史名人到历史名人文化的集体记忆建构 三、地域文化认同 第四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解读 一、政府l 二、民间 三、学者第三章 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 **节 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保存形式 一、文字记载 二、标志性建筑物 三、黄道婆雕像 第二节 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传递方式 一、历史教育 二、文艺展演 三、学术研讨会 第三节 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建构 一、集体记忆建构 二、地域文化认同 第四节 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解读 一、政府 二、民间 三、学者第四章 黄道婆文化在海南的失忆 **节 黄道婆文化失忆的原因 一、史志中的失载 二、口头叙事的断裂 三、标志性建筑物的消失 第二节 黄道婆文化失去的记忆 一、居所 二、纺织工具 三、纺织品 第三节 黄道婆文化失忆的影响 一、学术界的争鸣 二、史志中的无奈 三、申遗中的“弃权” 四、名人文化的缺位第五章 黄道婆文化记忆在海南的重构 **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原因 一、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三亚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人的需要 第二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依据与原则 一、重构的依据 二、重构的原则 第三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力量 一、政府主导 二、文化精英“背书” 三、新闻媒介宣传 四、民众自觉接受 第四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内容 一、文字记载 二、标志性建筑 三、仪式第六章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后的现实价值 **节 黄道婆文化品牌的现代价值 一、外在的经济价值 二、内在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积极效应 一、改善民生 二、加强黄道婆研究 三、加强黄道婆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消极因子 一、和谐社会中的瑕疵 二、文化区域间的认同边界 第四节 共生互补理论的实践 一、从需要视角看文化共生 二、从共生关系看文化共生 三、文化共生互补理论的实践结语 一、三重角色 二、三部曲 三、三种共生模式参考文献附录一 黄道婆在上海地区的民间传说附录二 黄道婆在海南地区的民间传说索引后记
封面
书名: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
作者:谭晓静
页数:255
定价:¥3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010121680
PDF电子书大小:6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