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
本书特色
[
《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由王晓骊所著,本书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群体进行分析,以此勾勒三吴文人画题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所依据之文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至今尚存的题写于绘画画幅之上的题跋,二是文献记载的题写于画幅之上的题跋。对于这部分题跋,我们只能集中于对文字文本的研读。基于上述原因,本书的研究虽然力图兼顾文学、绘画和书法三个方面,但仍将体现出以文学…
]
内容简介
[
三吴地区是富庶江南的“腹心”之地,也是人文荟萃的艺术中心和文人画创作中心。作为绘画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画家或画派,三吴文人画家共同勾画了文人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状态。其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是书法名家和诗文大家,其绘画题跋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增加了绘画的艺术性,形成了文人画诗、书、画合一的重要特征。《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由王晓骊所著,《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选择三吴地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群体,对他们的绘画题跋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勾勒三吴文人画题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
目录
导言**章 文人画与文人画题跋 **节 文人画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文学手段在绘画中的介入和边界——文人画题跋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寄托比兴:诗歌思维方式对绘画的渗透 二 文人画题跋:文字手段的介入和展开 三 赋形传神:“诗画一律”原则的运用边界 第三节 绘画题跋的内容、功能和形式 一 绘画题跋的内容分类 二 绘画题跋的功能分类 三 自题和他题:绘画题跋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二章 文人画题跋的成熟与三吴文人画中心的形成 **节 宋代文人文化与文人画题跋发展的两大倾向 一 宋代文人文化的矛盾性 二 笔墨游戏中的政治疏离 三 题跋的寄托比兴功能与悲剧意识 第二节 宋末元初三吴遗民画家的绘画题跋 一 钱选和他的绘画题跋 二 龚开、温日观和郑思肖的绘画题跋 第三节 三吴文人画中心的确立和赵孟頫的绘画题跋 一 赵孟頫的出处矛盾和艺术态度 二 “归去”情结在绘画题跋中的体现 三 “以书入画”与倡导古意第三章 “元四家”题跋——“元格”与绘画题跋的突破性发展 **节 画史新范式的产生和文人画题跋 一 隐逸文化:“元格”产生的地域文化传统 二 文人画新范式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矛盾 三 功能的拓展和形式的完善:“元四家”题跋的发展 第二节 倪瓒题跋——“无我之境”中的人情诗心 一 高洁天性与多舛世事:倪瓒绘画及题跋的现实基础 二 情感宣泄和理性约束:倪瓒题跋中的深情高格 第三节 吴镇题跋——“墨戏”中的纵横之气 一 “纵横之气”:吴镇绘画及题跋的主观情志及其表达方式 二“墨戏”:吴镇题跋包含的人生旨趣和艺术追求第四章 文人化和市场化浪潮下的明代三吴文人画题跋 **节 明代三吴地区书画创作和传播的文化生态 一 精致内敛:明代三吴文人文化的核心特征 二 书画商品化:经济刺激下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 三 矛盾与折中:两种价值观的调和及其影响 第二节 绘画题跋的群体化和诗画结合的深化 一 文人雅集与文人画题跋 二 书画鉴赏与绘画题跋诗词唱和 三 个案分析:吴门画家的《江南春》词画创作 第三节 绘画题跋与绘画的市场价值 第四节 董其昌的绘画题跋 一 董其昌绘画题跋与“南北宗”理论 二 《秋兴八景》:董其昌绘画题跋中的隐喻和象征第五章 正统化与个性化:清初三吴文人画题跋 **节 “四王”题跋:文人画理论的正统化 一 从在野到在朝:三吴画家群体身份的改变和文人画的“院体”化 二 精研传统,细究笔墨:“四王”绘画题跋的理论价值 三 薪火相传,以继我学:“四王”题跋的“尊体”意识和传承自觉 第二节 抒情化与个性化:三吴遗民画家的绘画题跋 一 恽寿平题跋中的遗民逸思 二 陈洪绶的矛盾心态及其绘画题跋第六章 海上画家的绘画题跋和文人画传统的坚守 **节 海上绘画与文人画传统 一 吴门遗风与“四王”余响 二 从徐渭到“扬州八怪”:海上画家的创新源泉 第二节 吴昌硕题跋:文人画传统的自我更新和*后搏击 一 书卷气与金石力:吴昌硕题跋的艺术特色 二 以古为新与以书入画:吴昌硕题跋的艺术追求和画学思想 三 奇崛激越与质朴自然:吴昌硕题跋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吴湖帆题跋:鉴藏型书画家的绘画题跋 一 谈艺与考订:吴湖帆藏画题跋 二 画中有词:吴湖帆的词意画和题画词余论主要参考书目
封面
书名: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
作者:王晓骊 著
页数:337
定价:¥32.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208112339
PDF电子书大小:8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三吴文人画题跋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