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
节选
[
正文
1958年
中国科学院部分科学家倡议创办一所新型大学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李富春副总理的直接参与下,以聂荣臻副总理为主任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出新中国**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对我国未来十二年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列出若干填补空白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开始建立半导体、电子学、计算机和自动化等研究所,1958年诞生了制造人造卫星和人工合成胰导素的设想,并着手原子弹、导弹等尖端国防科技的研究。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当时,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却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的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中国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期望。
1958年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副所长郭永怀等确定了力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上天、下海、人地”。钱学森认为,首先必须办一个学校培养学生,不能只靠所里刚回国的几位专家。随之,他向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建议成立星际航行学院。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务会议讨论力学研究所成立星际航行学院的提议,许多研究所负责人都表达了急需年轻人才的强烈愿望,讨论结果是建立一所多学科的新型大学。
在此前的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参加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苏联,参观了新建的西伯利亚科学分院及同时建立的新西伯利亚大学,从中受到启发。……
]
内容简介
[
一、本书以编年史形式记述学校1958年创建以来至2007年的历史。编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年提炼相关条目,予以逐条记叙和说明。
二、全书由正文、附录等组成,人物、文献、地名等酌加注释,图表随文编列。
三、写作上,真实记叙,客观描述,不加评论;表述上,以清晰反映重要事件及活动为原则,篇幅服从内容需要。
四、源于期刊、专著的参考文献酌情注释,源于档案、校报等非公开出版物不另标注。
五、关于领导视察活动一般为省、部级以上,有特殊意义者除外。各类事件、活动的选取视其在校史上的价值与意义而定。
六、关于党群、行政机构的调整及增设事项限于处级以上,科研机构的调整酌情而定,干部任免事项限副校级及以上职务。
七、关于国外专家学者访问活动,视访问者身份与访问活动的重要程度选取。
八、科研成果选取原则为省部级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三等奖以上,年度论文排行列相应条目。
九、历史人物**次出现时注明职务,此后均直呼其名。
十、时间、学生年级等表述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
目录
正文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附录后记
封面
书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
作者:朱清时 主编
页数:605
定价:¥160.0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312019586
PDF电子书大小:10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