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通史

节选

[

  诸葛亮在所辖地域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增加郡县的设置,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限制和削弱南中豪强势力并使其彼此牵制,从而加强集权。此外,诸葛亮虽说在南中不留“外人”,但为了加强统治,他还是向南中派遣了一定数量的官吏和士兵,并非一兵一卒都未留下。首先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庲降都督统辖七郡,而床降都督是南中地区的*高军政长官,其手中肯定握有一定的兵力。其次蜀汉政权还向南中派遣了一定数量的官员担任郡守,例如李恢曾担任建宁太守,马忠为群舸太守,张嶷任越巂太守。并且这些驻节南中的郡守也是领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的。  第三,派驻能够贯彻执行蜀汉民族政策的官员。蜀汉政权非常重视派驻南中地区的官吏的选拔。例如平定南中前后担任床降都督的李恢,一方面是忠心耿耿的汉臣,同时又出身于南中大姓,具有双重的身份,这样在治理南中期间就能很好地团结当地大姓,而其政策措施也能得到较好的实施。正是这些官吏的存在,才使得蜀汉的南中民族政策得到了顺利的贯彻实施,而南中地区也基本上实现了“夷汉粗安”的政治局面。  第四,因俗而治,有目的地治理南中少数民族。自秦汉封建国家建立以来,汉族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即儒家注重礼乐教化的“王道”政治和法家注重刑罚律令的“霸道”政治。然而对于文化、制度完全不同,儒家王道政治和法家霸道政治都还难以推行的南中来说,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的方式一是靠官吏个人的恩威,二就是借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方式,通过盟誓来对南中进行统治。⑥诸葛亮及以后在南中担任都督、郡守的官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尊重南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利用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统治,从而达到了稳定南中的目的。  第五,恩威并施、强制迁徙南中民族,“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把南中政治力量的劲锐部队调离南中地区,使少数民族的首领没有可以和朝廷抗衡的军事力量,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却得到了具有强大攻击力的军队。而一般的普通民众则安排给大姓作为部曲,“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①招纳怀柔南中的民族政策,是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的,所以对于不听安抚、敢于反抗的南中民族,蜀汉政权仍然采用了军事镇压的手段。例如蜀汉后期“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霍)戈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②武力镇压和强制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南中各民族上层的势力。  通过诸葛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治理措施,南中地区成为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财富来源地,有力地支持了蜀汉政权的发展,故文献记载说:“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③《三国志·蜀书·李恢传》也记载说:“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④  李恢死后,蜀汉任命蜀郡太守犍为郡人张翼继任,但是张翼对南中地区的民族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没有因事制宜,而是“持法严,不得殊俗和”,⑤引发了夷帅的反抗,“夷帅刘胄反”,因此蜀汉把张翼换为马忠。但张翼却在马忠没有到来之前“修攻战方略资储,群下惧”。而张翼说:“吾方临战场,岂可以绌退之故废公家之务乎?”马忠到了之后,与张翼一同消灭了刘胄,蜀汉赐张翼为关内侯。关于此事,《三国志·蜀书·马忠传》载:“(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床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⑥可见虽然两种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马忠平定南中是有功的。  马忠到任后,能够怀柔远人,亲善近者,得到了夷汉民众的垂爱,被提拔为镇南大将军,死后夷汉民众为之立祠,常年祭祀。之后,太守不停地更换,首先是以蜀郡张表代替,而且还加封为安南将军;张表之后是南郡人阎宇担任都督,南郡人霍弋为参军。  霍弋在刘备时担任太子舍人,后主时曾先后任谒者、黄门侍郎等官职,到了南中地区后因为霍弋辅佐阎宇有功,“遂代宇为监军、安南将军”。霍弋的政绩是不错的,能够做到“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奖惩)轻重允当”。⑦所以整个南中地区又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各族民众都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

]

内容简介

[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系统研究云南民族古今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将涉及云南古今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物质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

]

目录

《上册》绪论**章 先秦时期云南的民族**节 云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一、云南的古猿二、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一)元谋人(二)昭通人(三)西畴人(四)丽江人(五)蒙自人(六)昆明人(七)姚关人三、旧石器时代云南的古人类遗址(一)江川县甘棠箐文化遗址(二)塘子沟文化遗址(三)富源大河遗址第二节 云南的新石器文化一、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二、滇东北地区——闸心场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三、滇东南地区——小河洞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四、滇南、西双版纳地区——曼蚌囡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五、金沙江中游地区——元谋大墩子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六、洱海地区——马龙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七、澜沧江中游地区——忙怀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八、滇西北地区——戈登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九、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三节 云南的青铜文化一、洱海地区以剑川海门口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二、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的青铜文化四、澜沧江、怒江中下游青铜文化五、云南青铜文化的特点与族属六、北方青铜文化对滇国青铜文化的影响(一)武器(二)装饰品(三)礼乐器(四)陶长颈壶(五)服饰(六)丧葬习俗七、青铜时代云南古代民族创造的铜鼓(一)铜鼓的起源问题(二)铜鼓的创造者(三)铜鼓文化的流布及影响第四节 外来族群与云南本地族群相融合而产生的云南早期民族一、与西北氐羌系统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早期民族(一)何为氐羌民族(二)氐羌民族向西南的迁徙二、与东南百越民族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民族(一)何为百越民族(二)滇人与越裳第五节 关于云南是否存在“百濮”的讨论一、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三大族群说二、对云南古代没有百濮的论说第六节 先秦时期云南民族关系中的主要事件一、杜宇与云南二、庄蹻入滇(一)关于庄蹻入滇的记载(二)关于庄蹻入滇的学术争论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云南民族**节 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治理与政区设置一、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治理二、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的政区设置第二节 秦汉时期处于分化与融合过程中的云南民族一、《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其对秦汉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二、与氐羌民族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民族(一)焚人(二)昆明人……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南民族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云南民族第五章 宋代的云南民族第六章 元代的云南民族《下册》第七章 明代的云南民族**节 明军进入云南及对云南的治理一、明军进入云南二、明朝在云南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三、明代云南的政区设置第二节 明代云南的民族一、与古代氐羌民族有源流关系的民族(一)乌蛮(二)和泥(三)么些(四)白人(五)古宗(六)西番(七)怒人、峨昌、力些、野人二、与古代百越民族有源流关系的民族(一)僰夷(二)土僚、侬人、沙人三、与闽濮有源流关系的蒲人和古刺四、汉族第三节 明代对川、滇乌蛮等民族的治理及其民族关系一、明朝平定沙定洲的反抗二、明朝对潋江府乌蛮的治理三、明朝对大理段氏的治理四、明朝对临安府乌蛮的治理五、明朝对楚雄府乌蛮、白人的治理六、明朝对广西府乌蛮的治理七、明朝对永宁、蒙化府乌蛮的治理八、明朝对曲靖府乌蛮等民族的治理九、明朝对姚安府、鹤庆府白人、乌蛮等民族的治理十、明朝对武定府、寻甸府乌蛮的治理十一、明朝对丽江府么些的治理第八章 清代的云南民族**节 清代早中期的云南一、清军入滇及清代云南政区的调整与设置(一)清军入滇(二)清代云南的政区设置与调整二、清朝早中期对云南的治理(一)吴三桂在云南的反叛与灭亡(二)清代云南政治、经济政策的变革三、清代早中期云南的改土归流(一)清代云南土司制度的继续推行与改土归流的酝酿(二)乌蛮土司的内乱与鄂尔泰在云南的改土归流(三)清代云南仍保留的级别较低的土官四、清代早中期云南的经济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云南一、清代晚期清王朝对云南边疆的治理二、夏瑚对怒江地区的考察与治理三、清代晚期清王朝在云南边疆地区的改土归流(一)晚清时期云南边疆地区的形势(二)晚清时期朝廷对云南边疆土司制度的调整(三)清王朝为保证改土归流而进行的军事部署第三节 英法入侵云南及清王朝在云南的边防建设一、英法入侵云南与云南边疆的变化(一)英法入侵云南与近代边界线的变化(二)清王朝对英法入侵的反应二、清王朝对云南边疆的控制与布防三、边防建设中的云南土兵第四节 清代的云南民族一、清代云南民族发展概说二、乌蛮诸部(一)云南府的乌蛮(二)武定直隶州的乌蛮(三)大理府的乌蛮(四)楚雄府的乌蛮(五)昭通府的乌蛮(六)广西直隶州的乌蛮(七)东川府的乌蛮(八)澄江府的乌蛮(九)蒙化厅的乌蛮……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云南民族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云南民族大事记附录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一、自治州(8个)二、自治县(29个)附录二:云南少数民族称谓简表附录三:《关于规范使用少数民族称谓和云南省少数民族有关数据的意见》附录四:云南省跨境民族境外分布情况后记

封面

云南民族通史

书名:云南民族通史

作者:朱映占[等]著

页数:2册(397;455

定价:¥298.0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8226093

PDF电子书大小:7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云南民族通史》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