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节选
[
《饮食文化》内容包括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神髓、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一步阐扬了中国饮食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扩大眼界,为学习专业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教材既作为公选课教材,又可作为职业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饮食文化普及读物。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本教材对我国的饮食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编撰整理。它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
]
相关资料
[
在将盐用于食品加工方面,除了用于调味、提味以外,很早以前,人们就用它进行食物保鲜,以延长食用期限。如用盐腌渍各种蔬菜、水产、肉、蛋以及制作薰腊食品和酿制各种调味品等。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大地上,56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56个民族的食品精华和各种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在这里荟萃,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美食世界。中国有上万种传统食品和各民族的名食、特产,有的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而且远渡重洋,享誉世界。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与交融中,形成了丰富的食文化,这种文化已打破国界,广为传播。七膳食文化——食物结构科学、合理、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丰富的智慧,缔造了人类科学的膳食结构,受到世人的重视和承认。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曾对6500名中国人进行膳食追踪调查,经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的膳食结构合理,曾向美国参议院建议仿效。另外,美国《健康》杂志以《世界上最益健康的饮食》为题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饮食最益于健康,称赞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中国人的这种膳食结构是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以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中演变而来的。实践证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人类有较为普遍的借鉴意义。这种膳食结构的具体内容是:①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杂食,荤素结合;②主食与副食搭配,即饭、菜、佐料合理配合;③日常饮食和节日筵席的调剂,达到调补的目的。现代营养学讲究膳食中营养素的平衡。在战国时期问世的世界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已体现了这种思想,其中对膳食结构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人类膳食结构。以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审视这种膳食结构,它是符合营养平衡原则的,它适合人体生理的需要,有益于增进人体健康和人的聪明才智。中国的膳食文化不仅回答了人类“吃什么好”的难题,还在食品卫生学方面颇建树。据史料记载,周代宫廷里已有“食医”指导膳食。《周礼·天宫》在谈到食医时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相当重视膳食的营养卫生。关于在膳食中怎样才能吃得卫生、吃得健康,中国自古以来,这方面的理论很多。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记述:“勿强饮食,勿强饮酒”;“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之物。勿饮浊酒。面食塞气孔,勿
]
内容简介
[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本教材对我国的饮食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编撰整理。它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本书内容包括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神髓、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一步阐扬了中国饮食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扩大眼界,为学习专业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教材既作为公选课教材,又可作为职业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饮食文化普及读物。
]
目录
上篇 饮食文化之史论与研究 绪论 **节 饮食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涵义 二、“饮食文化”的内涵 三、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国内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二、饮食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趋势 **章 饮食文化史略 **节 饮食文化理论的历史发掘 一、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二、民族饮食文化的特性 第二节 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述 一、“文化圈”与“饮食文化圈” 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 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 四、饮食文化区位概况 第三节 饮食文化层次的历史考略 一、文化层与饮食文化层 二、饮食文化层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产物 三、历史上不同饮食文化层的概况 第二章 传统食俗概览 **节 居家食俗 一、民俗及饮食民俗 二、主要传统年节 食俗 三、居家日常食俗 四、人生仪礼食俗 第二节 宗教食俗 一、宗教、宗教信仰及宗教食俗 二、佛教食俗 三、伊斯兰教食俗 四、基督教食俗 五、道教食俗 第三节 传统食礼 一、中国食礼概述 二、封建社会时代的食礼 三、近代中国上层社会宴席礼仪 四、现代宴席礼仪 中篇 饮食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第三章 烹食的发展历史 **节 烹食的渊源 一、烹食的含义 二、烹食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烹食的发展 一、历朝历代的烹食发展 二、烹食各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 三、烹食的传承与变异 第三节 食文化演变 一、熟食文化——人类文明的开端 二、陶器文化——人类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食具食器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又一贡献 四、农耕文化——开拓了人类的食源 五、烹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六、食品文化——不断融合与升华 七、膳食文化——食物结构科学、合理 八、养生保健文化——饮食适时、适量、营养平衡 第四章 烹食的风味流派 **节 烹食风味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一、中国烹食风味流派的形成 二、中国烹食风味流派划分的方法 第二节 烹食风味流派简介 一、菜系 二、四大菜系 三、浙、闽、湘、皖风味 四、京、沪、鄂、秦、豫风味 五、面食及风味小吃 第三节 传统烹食风味的审视 一、烹食风味的特征 二、烹食风味飘香的思考 第五章 烹食的传统特色 **节 传统食品的特色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主、副食品的特色 第二节 传统烹饪方法的特色 第六章 古典与时尚兼容的筵席文化 **节 中餐筵席史钩沉 一、筵席起源及历史演变 二、中餐筵席的分类 三、中餐筵席的发展及趋势 第二节 千载不散的筵席 一、烧尾宴 二、曲江宴 三、诈马宴 四、文会 五、孔府宴 六、国宴 七、船宴 八、冷餐会 九、全羊席 十、全鸭席 十一、燕翅席 第三节 中餐筵席的设计 一、宴会管理 二、整套菜肴的组配 第七章 始于中国的筷子文化 **节 筷子的历史渊源 一、筷子的发端 二、筷子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筷子的文化内涵 一、筷子风俗 二、刀叉文化与筷子文化的比较 三、筷子的禁忌与仪礼 四、筷子与环保 第八章 传统与流行兼具的茶文化 **节 茶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茶及茶馆 一、茶的种类及制茶 二、茶水 三、茶器 四、烹制与品饮 五、斗茶 六、茶馆 第三节 茶艺、茶德与茶道 一、茶艺 二、茶道 三、茶德 第九章 典藏历史与酒香的酒文化 **节 酒文化的渊源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二、酒文化的历史发展 三、酒文化与医学的联系 第二节 酒文化的载体 一、酒礼、酒道与酒令 二、酒旗与酒店 第三节 文学中的酒文化 下篇 饮食文化之阐扬与拓展 第十章 饮食神髓 **节 饮食神髓的形成 一、在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二、饮食神髓在艺术创造中得到升华 三、饮食神髓的创造者 第二节 不同人群的饮食观 一、饕餮贵族的饮食神髓 二、庶民大众的饮食神髓 三、清正之士的饮食神髓 四、本草家的饮食神髓 五、素食者的饮食神髓 六、美食家的饮食神髓 第三节 饮食神髓的特征 一、以食为天的传统饮食观念 二、养生为尚的现代饮食观念 第十一章 饮食审美 **节 味觉审美 一、美食与审美 二、审美的渊源 三、味觉审美的特性 第二节 饮食味觉审美与心理审美 一、味觉 二、嗅觉 三、从感觉到审美 四、味觉审美中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饮食情趣审美 一、食物的形象美 二、饮食环境美 三、饮食器具美 四、食物的香、味、名、音等美 第十二章 饮食流通 **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圈内流通及引入 一、从食物品种互通审视饮食文化 二、从相邻文化区位食俗审视饮食文化 三、从豆腐、烟草审视饮食文化 四、从面条、饺子和筷子审视饮食文化 第二节 对外饮食文化的流通 一、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流通 二、佛教传播中的饮食文化流通 三、使者、商人的饮食文化流通 四、郑和下西洋的饮食文化流通 五、传教士的饮食文化流通 六、华侨的饮食文化流通 第三节 中国饮食的未来之路 一、继承与创新 二、饮食文化的走向 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饮食文化
作者:林胜华
页数:258
定价:¥30.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122080660
PDF电子书大小:13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饮食文化》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