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人

节选

[

nbsp;   序
    如果给哲学以一个意象,那么“水”或许是*自然的选择。无论在*早
的希腊哲学家泰利斯那里,还是在很早的中国哲学著作《管子》那里,“水”
都被认为是万物的始基或本原。它是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中
国的“五行”  (水、火、木、金、土)和希腊的“四元素”  (水、火、土、
气)之一。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都是从水中成长起来的。水是文明的源泉,
人类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是在一些大河流域内诞生的。甚且,水是人类借以自我
意识的中介,在人类没有发明镜子前,水正是人类从中发现自我形象的自然的
镜子。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征,是人类思想和不断再思想的学科。也许正
是由于这一缘故,水被人们和哲学家们所关注,乃至“水”成为*古老的哲
学范畴或*古老的哲学范畴之一。在《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章
中,神(上帝)创造一切,但却没有创造水。水跟神(上帝)一样地原始。
当代科学证明了:地球*宝贵的资源是蔚蓝色的水。假如水资源耗竭殆尽,人
类的末日也就真正来临了。换句话说,只要在任何一颗星球上发现了水,就有
了生命的前景,也有了智慧和爱的希望……
    我们已经步入这样一个时代: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你我在地球任一位
置上,均可即时寻找到对方的位置。现在我告诉你:中国·北京……在我们国
家的首都,水资源的匮乏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深切忧患。但是,在两个湖泊——
昆明湖和玉渊潭问,流淌着一条这样的河流,她的名字叫做“昆玉河”。我们
在昆玉河畔生活、工作和学习。在喧嚣和骚动的闹市中,有一群人沉思着,迷
恋着,像昆玉河一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流淌……
    在现代社会,哲学已经被边缘化。但任何关于“哲学终结”的理论却全
都没有实际地“终结哲学”。哲学附着并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中。人类具有理
性,经常并习惯于思考生活,这就是哲学存在的前提。在哲学所发源的希腊古
典时代,人们认定人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生活,认定幸福的生活就是德性的和
理性的生活,认定哲学的生活方式就是理性的和德性的生活方式。所谓德尔斐
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万勿过度”,正是这个意思。哲学正是这样
获得了自由、高贵和光荣。如今,哲学应当回到古典精神中去,首先并且主要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既不仅仅是一种学业,谋取学历和学位;也不仅仅是
一种职业,谋取职务和职称。哲学不是“饭碗”,不是为了“吃饭”所谋求的
种种指标体系。而今,献身于哲学事业的人们,尤其应当“在无名中生存”,
从权力、金钱和名声的浮躁中解放出来,生活着并且理性地思考着自己的和人
类共同的生活。
    但是,哲学并不限制于唯一现实的世界,而是开辟了种种可能的世界。哲
学是一张比任何地图都更加复杂、更加丰富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你有你的
位置,我有我的位置。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位置不仅存在于你我所
生活的物质世界中,而且存在于你我所生活的精神世界中。是的,我们正在致
力于自我定位的尝试。编选“昆玉河畔·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的宗
旨是:弘扬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学术成就,系统推出具有一定学术知名度和
公共影响力的老中青学者学术代表作,推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学术研究。
丛书采用“昆玉河畔”名称,以便提炼特色,打造品牌。入选书目既包括个
人学术自选集,也包括集体学术自选集;既包括学者文库,也包括学生文库,
以及学科手册等等。我们计划分3批出版,每批共出版10种。这套丛书正像
这条河流一样,映照着我们自己的存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经历了两代人甚至三
代人的发展。**代学者的治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史论结合的学风,他
们那种敢于直面现实的理论勇气、敢于破除教条的思想锐气,反映了20世纪
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时代风气。第二代学者治学,或阐释、或考证、或梳
理,其严谨、其细致、其精微,既注意思想资源的开发,又注意当代价值的挖
掘,他们这种治学态度,无不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转向 的时代风
气。近几年来,通过人才的引进、整合和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队伍不
断壮大,尤其第三代学者的崛起,必将带来新的前景、新的希望。
    当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团队依然处于她的幼年时期,许多成果不够
成熟,甚至充满稚气。推出这套丛书,等于一次亮相。但是,序曲已经奏响,
序幕已经拉开,演出已经开始,我们期待的是理解、热情和公正的批评。
    “昆玉河畔·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编委会
    2007年4月25日于北京

,

人学与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精神问题已成为文化界讨论的热
点,关于人文精神失落与否及相关的对策方面的讨论一度热闹非凡。但综观近
几年来的讨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未有明显的深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方面的
研究尚未引起哲学尤其是人学的充分关注。人文精神固然是一个文化的、伦理
的或社会心理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却首先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
角度,才能深层次地揭示人文精神的特质及其在人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一词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凡由
人类创造或改造之物都属于人文的范畴。人文精神却是指人的精神的一种
基本类型,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当前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可谓见仁见
智,然而从哲学层面的讨论看,通常将人文精神理解为对人生存发展的关
注和追求。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命运及人生的意
义等有关人的根本问题的关注;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完满性
的追求,主要是对人类完满性方面缺失的关注;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
理想人生、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就是对人
生终极意义的关怀。这些理解虽不尽相同,但却有一定的共识,即认为人
文精神是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怀和追求,这种理解总体上是正确的,但还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角度入手,才能对其特
质和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问题,首先是因为它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具有特
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文精神的人学研究,首先是从人文精神与人生存发展的
总体关系上进行研究。
    人的精神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但就与人生存发展的总体关系而言,可以区
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科学精神,一类是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从根本上
说都是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都体现着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和追求。然而,它
们在人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特质
即特殊规定性。
    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求效率和效益为特征,追求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
改造对象,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与之相联系,它主要关注的
是人与他物的关系、人在这种关系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精神总体上属于工具理性范畴,它对人生存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手段性、工
具性的。与科学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则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目的、意义、价值
等“人自身”问题的理解,通俗地说,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
作用。诚然,在人生存发展定向问题上,科学精神也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
用本质上是辅助性的。人要正确认识并有效地改造世界,是因为欲使世界发生
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变化,至于何为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则是一个目的和意
义的问题,它既包含着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也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对
此,必须诉诸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之相联系,它着
眼于“人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他物或人与他物的关系,虽然这种关注是同人
与他物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关注和理解人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等“人自身”
的问题,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特质,是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特殊含义和作
用所在。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问题,还因为人文精神作为完整的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构成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人学应研究完整的人。对完整的人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但无论是作为
类还是作为个人,完整的人都既应包括人的物质方面,也应包括人的精神方
面。只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统一才可能是完整的人,只有物质方面和精神
方面都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的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与之相联系,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也包含物
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言,前者主要涉及人的物质
生产和生活,后者则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体现人的精
神追求。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不是工具理性的,虽然它在调动和激发人们创造
物质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则主要
体现着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对人的人格修养、自我意识的发展和
主体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通过劳动将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
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化,其意义并不限于物质存在和物质条件的发
展,同时也在于精神生活的逐渐充实和精神修养、精神境界的逐渐完
善,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在人的主体性,人的
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的意识经历了向外
扩展和向内深入两个并行的过程。前一个过程是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
时逐渐提高认识能力,将越来越多的外部事物纳入认识对象,对客观事
物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入,以至于在当今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既能够视通千里又能够人微探幽。后一个过程是人的意识向内深
入,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省自身,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和人文
修养,形成社会认同感和人格、理想意识,这一过程正是人文精神的形
成发展过程。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与人文素质发展的积淀,是人所
以成为人的主要根据之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的思路是:从人学角度把握人文精神,就应将人文
精神置于人生存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就应从完整的人即人的全面发
展的要求出发理解人文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科学精神的强劲和人文精神的式
微。现代化要求有科学精神,强调求真求实,强调认识和实践的正确性与有效
性,强调不平衡和激励,强调功利、竞争、效率和经济发展。相对地,人生的
意义和目的、社会的和谐与公平以及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等人文精神所要求的
东西便退居次要地位。这样,认识、实践的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合规律性与
合目的性、利与义、效率与公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矛盾便凸显出来,科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结构便向前者倾斜。
    从人学的角度看或就人的生存发展而言,上述一系列矛盾的核心是人生存
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类生存发展始终的
问题,因而既是人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关系到怎样理解人文精神地
位和作用的基本问题。
    关于人生存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哲学史上曾多有涉及,其中德国哲
学家康德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
作用。

,

 

]

作者简介

[

p>  陈新夏,男,1 957年生,湖南桃源人。
1 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1 987年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 995年破格
晋升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首都师
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
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市哲
学会副会长等。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
与研究,曾从事认识论和主体问题研究,现
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人的理论及人
的发展现实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
项目多项。著有《思维学引论 》、《跃上新境

]

封面

认识.主体.人

书名:认识.主体.人

作者:陈新夏

页数:322

定价:¥35.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00467434

PDF电子书大小:12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