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求医Ⅱ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节选

[

概论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拔罐疗法是以一系列特制的罐具,采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内空气排出而形成负压,从而吸附在人体表面的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对局部皮肤形成吸拔刺激,造成体表局部充血或淤血,达到用物理方式治疗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拔罐疗法具有器具简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无痛无毒、疗效迅速、适用面广等特点,深受临床医生和民间百姓的欢迎,特别适合家庭医疗保健和自我保健者自学自用。
  拔罐疗法的发展
拔罐疗法起源于中国,早期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晋代葛洪著的《时后备急方》中也有角法治疗的论述。角法是用兽角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即将兽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再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以治疗疮脓肿的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其后,宋代的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中有煮筒拔罐疗法。刘渊然著《济急仙方》中记载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适应证、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状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渗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汽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特别是《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拔罐配合针、药的综合疗法。《理瀹骈文》中更记载了用拔罐治疗风寒、头痛、破伤风、黄疸、眩晕等病症的方法。从此,拔罐疗法就被广泛用于治疗人体各系统的常见疾病。
  ……

]

内容简介

[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有病理变化的经络、穴位或病灶进行拔罐,通过负压的吸引作用,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

目录

概论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的发展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 拔罐疗法的功能 拔罐疗法的特点 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拔罐常用的器具 拔罐的辅助器具 常用的拔罐方式 拔罐的常用体位 拔罐操作的三大要素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常见病拔罐疗法 感冒 发热 咳嗽 支气管哮喘 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牙痛 腹痛 腹胀 腹泻 便秘 胃炎 胃下垂 胃痉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不良 肠炎 慢性结肠炎 阑尾炎 肝炎 肝硬化 脂肪肝 胆囊炎 胰腺炎 肺炎 肺气肿 肺结核 胸膜炎 呃逆 呕吐 糖尿病 高血压 低血压 贫血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中风后遗症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神经衰弱 神经官能症 面神经麻痹 惊悸 眩晕 失眠 健忘 肥胖症 阳痿 早泄 遗精 肾炎 肾盂肾炎 前列腺炎 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感染 甲状腺功能亢进骨科、外科病拔罐疗法 落枕 颈椎病 胸胁痛 肩周炎 腰痛 膝关节痛 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脚跟痛 腰椎间盘突出 痔疮 脱肛妇科病拔罐疗法 痛经 闭经 月经不调 崩漏 带下病 妊娠呕吐 产后腹痛 产后缺乳 子宫脱垂 乳腺增生 乳腺炎 盆腔炎 更年期综合征儿科病拔罐疗法 小儿惊风 小儿腹泻 小儿便秘 小儿遗尿 小儿疳积 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鹅口疮 小儿肺炎 小儿百日咳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麻痹后遗症皮肤病拔罐疗法 雀斑 黄褐斑 痤疮 湿疹 荨麻疹 疔疮 银屑病 神经性皮炎五官科病拔罐疗法 白内障 急性结膜炎 麦粒肿 耳鸣 耳聋 鼻出血 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慢性咽炎 扁桃体炎附录 常用穴位表

封面

小病不求医Ⅱ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书名:小病不求医Ⅱ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作者:石赟 编著

页数:184

定价:¥16.8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64017781

PDF电子书大小:6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