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禅法要

节选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

  在我*初学拳的时候,师父王选杰先生就跟我讲了《心意六合拳》序里面的一句话:“天下之学问有二:曰文、曰武。”前贤是站在古人阴阳辨证哲学的思想基础上说这番话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偶的概念常常用来表达一完整事物,然而很多现代人看了,往往会简单化地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后来慢慢地在练拳和读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天下的学问没有那么简单。读了《中庸》以后,知道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读了《大学》以后,学会了它讲的那个次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天下的学问就是两个重点,一个是“理”,一个是“行”。

  形意拳理说:“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法随意变,式随意从。”这是在说形意拳的次第,在说“理”。

  太极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说:“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欲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这是在说太极拳的次第,也是在说“理”。《大学》里面也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也是在讲次序、次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是道理、事理,不同于勾股定理那类的逻辑定理、定律,它讲究次序、次第,也可以说,讲“理”就是讲次序、次第;另一方面,不同次第有具体不同的“理”,正像人们常说的“一层功夫一层理”,这种“理”是层层深入,不断壮大的。

  由此我就悟到,修习任何学问,需要把明理放在**位,否则,便不能按次第去修习;或者只懂得执着于某一个基础的次第去修炼,无法进入更高境界。就像有些练拳的人只会花时间在习练拳脚功夫上,有些修行的人就只把重点落到修禅定上,有些做学问的人只落到语言或者文字上等等,这些都是不明理,只在学问次第的其中一个点上做文章。如果不明理,那些穷一生的精力自以为练得一身功夫、自以为掌握了很多学问的人,实际上还只是门外汉。

  立禅与大成拳的关系

  大成拳是立禅的体验,也是体验立禅*好的一种方式,只可惜练拳的人不容易接上立禅这个法脉而已。不能接上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机缘不足,难以遇到精通大成拳的师父,无法接触到立禅这个法脉;有些人有缘接触到立禅,但是没有“信”;还有一些人,虽然已建立了正确的见地,而且“信”,但是愿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决心去练。可见,要接上立禅这个法脉有多难!

  王芗斋老先生曾说过:“我在的时候,大成拳只有一个;我不在的时候,大成拳就有无数个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建立在惯性的基础上。但是大成拳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一种拳法,练大成拳,必须先学会空性基础。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惯性的基础上,以惯性以及自己的知见练拳,并不能进入空性基础,所以就很难进入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大成拳法中。王老先生在世的时候,以他的加持力及摄受力,加强了他弟子的“信”,建立了一个无形的管制,所以只有一种大成拳。当他不在了的时候,练拳的人就随心所欲地以他们的知见去发展、创造,那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大成拳。

  由于王选杰先生家学渊博,又有学习大成拳的悟性、基础,而且“信”与“愿”都具足,所以他可以传承这个法统,传承这个法脉。

  王选杰老师的很多弟子都认为他保守、守秘,没有把*高的大成拳教给弟子。实际上他并不是保守,他只是因材施教。他把见地降低来说功夫、拳法、站桩等等,就是因为如果他不降格,直接对弟子们讲“空满”“妙有”“用意不用力”“精神笼罩”,这些弟子们的认知离这种见地太远,他们就会对王老师失去信心,那可能让他们连大成拳的门都入不了。所以王老师其实是持大悲心来教弟子的,但却常常被人误解,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你练什么拳,你到我这里来,我让你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可以了。你不要想大成,非其人不能传,非其人不成”。

  那么大成是什么呢?大成就是废除了执着、程式化、模式化的一种身心状态、感知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状态,把身体、把身心连接起来。它的功夫是让身体在空、乐的状态下弥漫,达至与天地相接的境界。大成是一个修炼方式,它不停地让这种状态真实化、放大化,而不是练所谓的力量、速度方面的功夫。当你的这个虚无很真切的时候,这就是技术,这就能理解了“身起有相外,法在无念中”的要领,也就能体会到“无中有,色即空”“有形非觉体,无相乃真形”的真正的妙义。

  当功夫越来越深的时候,你自然就能感觉到,不管多强大、多弱小的人在你面前,都像小孩子一样,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相对如婴儿,举手不能逃”这一境界。与此同时,身心到处都是机和势,处处得机得势,这就完全超越了身体的动作技术。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一个虚化又真实的状态:身上很清静很干净意合宇宙、神气畅通、接天通地的中道功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需要学会大成拳的理和法。然后让这个境界、这个状态统领这些理和法,那就是对“自我”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建立重新做人的系统、断除习气的系统。这种觉悟之法是放下自我后的大丈夫行径。站过禅七的人都知道,需要把自己的小聪明全部放下,让自己融到法当中,融入自然当中,心地会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广大。

  我们常说,立禅是站桩的极致、究竟,所以要求精神要放开、通达,还要用这颗安住的心来作基础,这时候智慧的身体才能起用。这样,新系统的建立就把过去的习气、惯性破除了。智慧的身体也就是无执着的身体,否则又只是惯性的状态。

  大成拳是武艺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个境界,就是全身的气血跟身外能感知,神气内敛,身体通透;第二个境界,就像猫一样身上丝丝有声,行站坐卧,谁都不能碰,人不能挨,一触即发,这是它的中成功夫;第三个境界,就是“身外生气,光芒四射”,用王老先生的话说是“如用目视人,其人就没有知觉了”,这样才能进入神化之境。

  立禅是道艺的境界,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步是畅神的功夫,第二步是神内敛,第三步达到空的、自然的、自在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立禅的状态。

  ……

]

本书特色

[

本书回到了王芗斋老先生*初对于立禅的重要性的强调,无论对于武学、中国文化,还是佛法的修习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法门;其次,这是入门指要,讨论直接、扼要,对于初学武者帮助很大。

]

前言

[

  序

  于鸿坤先生嘱咐我给新出版的《立禅法要》写序,让我很是惶恐。作为从未练过武术的门外汉,实在没有能力点评这样的力作。但认识于先生近十年,受益很大,有些心得愿意和大家分享。

  于先生求道之心之切,很少见。只要有任何学习的机会,他从来不摆架子。刚认识于先生时,他正在学习太极拳的心法,当时为了找感觉,他甚至让我拿他练发劲。直至今天,每每想起来我都感叹不已。后来学佛时有过几个共同的师傅,他都是同样的态度去请教。于先生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正是源于这样的孜孜好学。

  第二个强烈的印象是文武双全。于先生的武学造诣不用说了,其理论功底也非常深厚。两年前**次读到《大成传习录》,就很震惊。外行看热闹,书里面关于武学讨论的境界让人向往就不用谈了,关于中国文化和佛法的讨论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书。而谈锡永先生点评的于先生大着《立禅即意》,也是一本有趣的奇书,以武入禅的意味也更浓了。

  这本《立禅法要》更是让我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回到了王芗斋老先生*初对于立禅的重要性的强调,无论对于武学、中国文化,还是佛法的修习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法门;其次,这是入门指要,讨论直接、扼要,对于初学者帮助很大。

  认识于先生这些年,得到他很多指点。虽然没有修习,并没有入门,但至少在强身健体上受益良多。同时,在世间法上也有很多启发。我自己曾经是战略学教授,后来又在公司工作多年,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有很深的体会。战略和管理*终也是门功夫,需要见、理、行的结合,需要信、愿、行的反复循环,需要好老师的不断指点。

  见地高明,道理通透,方法巧妙。这三方面融会贯通。希望立禅能够惠及更多的人,也祝福于先生早日大成。

  曾鸣

  二○一八年六月十九日

]

内容简介

[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文化”,却忽略了“武化”, 一文一武,即一阴一阳,文武兼修,阴阳相济,不可偏废,否则会失中。至武为文。习武到了相当程度,不仅身体通透,而且意合宇宙,自在空满。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大成拳的精髓: “大成拳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一种拳法,练大成拳,必须先学会这个空性基础。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惯性的基础上, 以惯性以及自己的知见练拳,并不能进入空性基础,所以就很难进入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大成拳法中。”在本书中,王芗斋先生也有过类似的感慨:“我在的时候,大成拳只有一个;我不在的时候,大成拳就有无数个了。”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弘扬立禅法门,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恰恰是为了帮助大家超越内在的一切对立,回归中道。

]

作者简介

[

于鸿坤(阿龙),大成拳传人、立禅法脉传人,文化行者。自幼习文学武,诵读经典,曾随路文瑞大师习南极派通臂拳法;随马贤达大师系统学练八极、翻子、劈挂、鞭杆等法门。上世纪80年代,始随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先生习练大成拳之功、技、理、法,王师赐名“鸿坤”,并题赠“鸿坤弟子,断手第一,大成正宗,衣钵传人”以寄厚望,王师辞世后继续追随常志朗大师研习大成拳。其后数十年,遍访佛学、国学、拳学大家,希冀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求贯通拳理精髓,突破拳法局限,从而通达人生真谛。重要著作有《大成拳学真谛》《大成拳》十卷本(前三卷已正式出版)和《大成传习录》《立禅即意》。

]

目录

序 _ 1
**篇:立禅先明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 3
理和见 _ 5
信和愿 _ 7
法和行 _ 9
二、立禅、大成拳的“理” 13
过去练拳脚功夫的人,他们的要诀有“工、顺、勇、疾、狠、真”。但练感知系统的人,他们的口诀都是无形的心法:“敬、谨、径、劲、切。”后来王芗斋老先生根据自己的修炼境界, 又把这个心法再提升,总结出五字诀:“恭、慎、意、切、合。”
三、立禅与大成拳的关系 20
大成就是废除了执着、程式化、模式化的一种身心状态、感知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状态,把身体、把身心连接起来。它的功夫是让身体在空、乐的状态下弥漫,
达至与天地相接的境界。
第二篇:立禅之修炼
一、立禅恢复桩的要领 29
我们开始时的要领是“视而不见”及“似笑非笑”,现在多加了一个“似尿非尿”,就是要收胯、有弹性。
二、为什么要从站桩进到立禅
32
复其本然,增益良能 _ 32
站桩的人为取向和立禅的不预设 _ 36
因地心,果地觉 _ 39
用虚合道 _ 43
从本然到浑圆 _ 47
从浑圆到觉悟 _ 49
三、立禅的方法和次第 51
有形非觉体,找到虚体 _ 51
练虚体为意体 _ 54
虚气相即,我顺人背 _ 55
四、守中用中,以应无穷 58
立禅的“中”是什么? _ 58
怎样用“中” _ 60
第三篇:立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立禅与文化的关联 69
立禅,就是要把你的心回归到古人和老子那种无欲的状态、道法自然的状态。如果你与老子成为知己了,他说的话你还会听不懂吗?只有你的心和他的心维度一致了,你才能听懂。
二、感知与拳学,以及生活中的以物用心
76
一举一动,周身都要轻灵,尤须贯穿。这就是体。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这就是用。拿这个体用,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分,
怎么合,怎么分,这都需要练。
三、再谈站桩与立禅 86
站桩是什么呢?它是要让天性显露出来,让天性别逾越、别破体、别出尖。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不能偏离中道,要培养它,只有培养它才会有良知良能。在良知良能的状态下时时刻刻觉察自己,觉察身外身内,这就是立禅的状态。
第四篇:教学琐絮
立禅与经典 _ 95
静接物,动取中—要知实处便是虚 _ 98
厚重出虚灵 _ 99
空胸而出 _ 102
不能含胸,也不能挺胸 _ 104
要体认讲到的要领 _ 105
不能老想着要领 _ 105
用功夫改变习惯 _ 108
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_ 109
守中用中,打神夺神 _ 110
无为拳法 _ 112
恢复桩要领解析 _ 115
生活就是修习 _ 121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_ 124
不思善恶,恰当就好 _ 124
身体的奇妙关联 _ 127
浑圆之体不能丢 _ 128
形式唯一,内涵不同 _ 131
掖胯 _ 131
口微张 _ 132
站桩不平衡怎么办 _ 134
站桩就是把身体重新格式化 _ 134
不住于形式 _ 137
立禅的功夫是身心觉悟 _ 139
是立禅,也是练拳,更是美好生活 _ 143
一边听着,一边要拿身体印证这个东西
_ 148
编后记 151

封面

立禅法要

书名:立禅法要

作者:王鸿坤

页数:168

定价:¥48.0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01

ISBN:9787508096384

PDF电子书大小:4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